分享

走进书画家工作室 | 诗化真实与生活真实——走近油画家王国伟

 戈壁蓬草 2018-02-17

和王国伟老师的邂逅,是在他的住处。



眼前的这位长者精神干练却是口气和缓,让你没有一丝疏离感。我是问话,他是答语,眼睛亮亮地看着你,说话干净利落。之后的一次展会上,我们又一次相遇,他是揭幕嘉宾。会后,他说,他儿子的作品也在此展上。



王国伟,1938年生于河北省保定,祖籍山东昌乐。1956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5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1960年考入中央文化部委托浙江美术学院主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教授油画训练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油画学会理事、西安油画协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1986年至1994年任油画系系主任。



五十年来主要从事油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及油画艺术创作。油画作品《九九重阳》、《秦腔》、《节日盛装》、《少陵原春雪》、《白塔》、《三月》等入选第六届全国、第八届全国美展以及全国高等美术学院教师第一届、第二届优秀作品展。北京国际艺苑西部油画展、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展等。一些作品在新加坡、日本、菲律宾等国展出并收藏。


王国伟传记已被《中国文艺传集》《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词典》等收录出版。



说起王国伟老师的教学生涯,他一直在西安美院油画系统。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系主任,油画界当前响当当的杨力舟、郭北平、张立宪等都曾直接、间接是他的学生,而他说他的老师是罗马尼亚博巴教授,是其坚定的追随者。



这个缘由是因为1960年他参加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主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教授油画训练班”,而熟悉新中国美术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建国初期的美术教育沿袭徐悲鸿先生(徐蒋体系)和马克西莫夫教授原则,王国伟老师1952年考入西安美院附中,是西安美院附中和油画系的第一届毕业生,他的老师大都是这个体系的学生,从附中到学院,他接受了这个系统的教育,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1960年,他与来自全国各大美院的14 位年青教师一起被派往“浙美”向罗马尼亚专家博巴教授学习,那年他22岁,这次学习决定了他后来的艺术命运。



我们不知道当初当年的文化部是出于何种考虑,引进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美术学院博巴教授其独特的绘画语言,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艺术语言的另一番面孔,非常符合“百合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正是多元化现代化思潮的客观规律。



据说,1960—1962年在浙美的教学曾得到时任浙江美院院长的潘天寿先生的热情支持。博巴教授带来了一种从欧洲古典传统发展出来而又迥异于传统的具有欧洲现代倾向的油画艺术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所追求的真实与中国画“不似之似为真似”的境界颇为相通,而其最具代表性的开山鼻祖可以追溯到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博巴教学体系强调轮廓线,色彩更加自由,其基本意向是追求富于时代感的更加自由有力的绘画艺术的真实,其基本方法是分析和综合,即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超越作为绘画造型基础的视网膜成像原理,扬弃精确就是真实的传统定义,并且从视觉造型的图式上对复制自然(其实就是模仿视网膜成像)施行更加符合绘画艺术本体规律的解构和重组。



本来,绘画艺术视觉把握真实,就并不只有一种方法,即所谓天生客观的视网膜成像式的观看,人类的观看历来采用着各种不同的方法。赫伯特·里德曾指出:“观看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程式,一切可见事物的部分选择,而且是对其他事物的偏颇的概括。我们观看我们所要看的东西,我们所要看的东西并不决定于固定不移的光学规律,甚或不决定于适应生存的本能(也许在野兽中可能),而决定于并发现和构造一个可信的世界的愿望。我们所见必须加工成为现实,艺术就是这种成为现实的构造。”在这里,里德所说的可信世界指的就是艺术的真实。其实,艺术之为艺术,绘画之为绘画,自有自身的规律,艺术不仅在灵感、原料上源于生活的真实,它本身也是一种真实,一种源于生活的真实,在审美的生存体验及其创造性图式显现中创生的艺术的真实,一种心灵的真实与物理的真实辩证统一的绘画艺术审美活动的真实。



这是一种油画艺术诗化真实的追求之路。



根植于西安的“长安画派”有着响彻天宇的理念: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艺术。这正是任何艺术形态必将采取的艺术探究之路,遑论东西。这奠定了念兹在兹的王国伟老师更是经过学习、训练,以及之后的“教学相长”,认真在独立于主流“徐蒋体系”之外另一种绘画语态中苦苦追寻,他在寻找新的更加自由、更加有力、更具艺术真实的审美和艺术表现领域。



50多年来,王国伟老师在深入学习欧洲和苏联油画传统的基础上,师承博巴教授的欧洲现代具象油画教学体系,广泛汲取中国古代和民间装饰艺术的营养,在油画艺术诗化真实的追求之路上形成了注重发挥结构和轮廓的表现强度、线面结合、色彩浓烈凝重、画面苍朴浑厚、优雅含蓄、自由洒脱,凝重、有力度,富有表现力,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独具特色的油画风格。



素描《老王》是王国伟老师1962年从博巴油画研究班学成返校后,大约在1963年前后画的,这幅作品首先打动人的是超越视网膜成像图式所获得的艺术处理的自由,画面如梦如幻、振动闪烁的调子和细若游丝、神鬼莫测的线条交相辉映,呈现出的已不是对象的物理原形本身,而是依据自己从关中农民老王粗犷雄强的体魄所体验到的勃发的生命力,对创作原形进行的审美提取和创造性图式显现。作者创造了一个比生活中的老王更加真实的老王,一个通过审美体验发现和提升了的关中汉子的艺术形象。



从这幅画中,我们所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王国伟老师60年代初就具备了的艺术灵性和深厚功力,其中还有画家灵魂深处的中国情结。这幅作品是西方绘画的古典韵致、现代精神与中国情结相互渗透、巧妙结合的成功范例。通过这幅素描,你会看到王国伟老师的艺术天分之所在,你会感慨新中国早期的美术学院教育何以如此有效,当然也感慨那个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



据王国伟老师讲,博巴油画研究班只此一届,之后因艺术纷争,因政治干预而嘎然而止。当时是,油画研究班的学员们甚至遭到了白天上课,晚上组织消毒的境遇。但,这段经历对王老师来讲却有着割舍不掉的情节。



退休之后的他显然处于更自由的创作状态,把注意力转向了对中国古代和民间装饰艺术的自觉研究、借用和汲取,他似乎成功地找到了西方现代具象绘画与中国古代和民间装饰绘画在方法和画面处理上的契合点,画面形象被适度平面化,以纳入画面的形式和色彩张力结构,形象的轮廓成为色彩分割的借题,让各个色块在画面组合的对话关系中相得益彰,产生了一种结构坚实,如交响乐般和谐的画面构成关系,体现了他学院式的纯学术倾向。



本世纪以来,王国伟老师把自己多年探索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本真的独特图式,着重于人与人性自觉地向个体与个性的落实,个体与个性自觉地向人与人性的复归。他似乎在返璞归真,在进一步向真实的人文精神回归。在他的画中再也看不到着意探索和试验的痕迹,看不到对油画语言的所谓纯正性的苛求,看不到对中国古代和民间装饰趣味的采撷,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在30多年前的素描《老王》中早已暗示了的那种令人回肠荡气的艺术真实的诗化境界。



这种诗化,就是生活化,其根本就是艺术的真实。



对于那些经典的,打动人心的艺术,时间只会让它越发醇厚,一如那个年代。生有涯,艺无尽。我们相信,假以时日,王国伟老师定会在他的艺术生涯里绽现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