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田之对

 369蓝田书院 2018-02-17

前数日曾作《咏而归》,讨论孔夫子与曾点的事情,实际上也没啥结论。

后又思《中说》也有相关的段子,董常的言论,正好为曾点之言下一注脚:

子观田,魏徵、杜淹、董常至。子曰:“各言志乎?”征曰:“愿事明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淹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时,常也无事于出处。”子曰:“大哉!吾与常也。”

《中说》处处模仿《论语》,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此段说王通在地里观察庄稼的长势,三个学生跑来请教,王通就让他们谈谈人生理想。

魏征说自己愿意事奉贤明的君主,上班时能够勇于尽忠,下班后就反省补过,就这样过一辈子。

杜淹的理想是当个执法官,也要事奉一位明君,力争做到执法公平,天下无冤人。

董常说的最好,希望你们这些明君贤臣们一起把天下治理好,让圣人之道大行于天下,然后我就做个太平百姓,不再操心出仕做官或隐居乡里这回事。

王通最后像孔子一样点评了一下:董常君的理想真伟大,我要点个赞。

曾点的话: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其实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子路、冉求、公西华、魏征、杜淹等人的理想,其实都需要有一个“机会”,需要有一个“明王”来器重他、任用他,然后才能去做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等不到那个机会,免不了就会“纠结”。

曾点和董常的路数,就是我不期待你们那个“机会”,我从来都不“纠结”,我现在这样就挺满足的,就挺高兴的,所以我要唱歌!我要跳舞!

董常说话还客气点,希望圣人之道大行于天下。曾点连这个门面话都不肯说。

但是,如果“机会”主动来找曾点和董常,相信他们首先要掂量掂量。掂量好了,也许会出山好好地干一番,就像孔明先生那样。

然则,孔明先生高卧隆中,到底是在等刘备呢?还是没在等呢?

孔明先生也是好吹大话的人,常自比管仲乐毅,别人都不相信,只有徐庶一个人信。他还刺激朋友们:你们这些人,如果好好干,可以做到刺史太守之类的官儿。我嘛,嘿嘿嘿。

那他到底是在等呢?还是没在等呢?

文中子王通在隋朝,炀帝征召他几次都不肯去,看来确实是不等那个“机会”的。晚年生病,据说梦见孔夫子派颜回来传话,时间到了,你该回来了。然后他就果断地回去了。

他不等皇帝,难道是在等孔夫子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