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城父人。本姓姬,其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相国,侍奉过韩国五代君王,史称“五代相韩”。张良以其出色的智谋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是秦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赞其“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史记》记载“圯桥授书”“智取咸阳”“鸿门救主”等典故。 张鲁,字公祺,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华阳国志》记载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轶事典故。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为纪念其先祖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卓著功勋,在张良曾隐居的紫柏山兴修祠庙,以表崇敬。相传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老子想尔注》为张鲁所著。 读·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
枣木栏片区传统民居建筑功能布局为前店后屋,深受商业发展影响。因人口流动大,建筑风格融合了秦腔、蜀味。传统民居建筑多土木结构,山墙多为穿斗式结构,两墙内,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来承重。青瓦白墙、双坡顶,也有单坡顶与天井合院相组合。屋脊除了简单的拼贴图案外,没有过多的装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含蓄质朴而平和,生活味浓郁。
张良庙建筑群 张良庙建筑群院落九重,祖屋一百七十八间,是全国古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落之一。由于张良庙是道家建筑,所以它的总体设计手法借山引水,曲折幽深,院落布局紧凑,层层递进,使规则式布局和自然式有机结合。轴线筑、主次分明,大殿、主殿高敞宽宏。南北花园及后山自然式布局,朴素自然。建筑、庭院道路、水面及花草树木随地形自然分布,与三清殿院及张良殿严整布局形成鲜明对比。院中的建筑、流水、山体,鼎足而三,巧妙结合,充分现实了中国园林景观的自然美。也是道家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本性显现。 大门:为高宽各9米的正方形青砖牌楼,厚重稳健。实心砖墙厚近3米,台基部由4层石材砌筑。牌楼中部高两肩低,居中为拱形门洞人口。单檐歇山顶,正面五朵斗拱,四角起翘,筒瓦裹脊,走兽饰之。券顶门楣居中雕刻砖匾“汉张留侯祀”。两侧砖刻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其侧青砖雕镂花窗一对,窗棂轮廓清晰,造型逼真,“万”字形窗格,细部除雕饰各种花草云纹外,还雕有狮子、麒麟等,形态乖巧。顶部做法与中部相似。 三清殿院:坐南面北的道观院落,各组殿堂布局紧凑,等级分明。保安观以南轴线上为灵官殿(灵官为道家驱邪震恶的护法神),八边形平面,重檐盔顶,屋角飞翘。保安观与灵官殿之间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布置鼓、钟楼,均为六边形平面,单檐攒尖顶,体态小巧。轴线尽端为正殿三清殿,面阔3间,12m,进深九檩六椽,13m,单檐歇山顶,全院等级之最。其东西对称搭连三官殿和三法殿,檐廊式3间硬山顶,规模逊于三清殿。东厢正殿东华殿,南北对称为云水堂和十方堂,均3间硬山顶。云水堂面对山上老庙遗址,匾刻“遥望仙踪”,在此可远眺辟谷地。西厢正中为二山门,3间硬山顶,南北为娘娘殿和观音殿,均1间硬山顶。 张良大殿:大殿面阔3间,进深九檩六椽,前出抱厦,单檐歇山顶,收山较大,屋角起翘,檐廊下汉白玉栏杆。大殿系在原山下“汉留侯张子房先生辟谷处”碑刻遗址上建造,殿内有张良金身塑像,殿额高悬“相国神仙”,点睛张良“英雄退步即神仙”。两侧客堂为香客驻足下榻之用。至此气氛渐疏朗,凡人可在此追忆感慨。 逛·留侯老集 留侯老集位于枣木栏片区,古为连云栈道重要驿站之一,也是连云栈道重要的集贸之地。集贸历史悠久,古有“枣木栏骡马成群”之说,清《留坝厅志》载:“枣木栏居民稠密,路径丛杂,为厅境内栈道中之重镇。”枣木栏街每逢农历一、四、七逢集,集盛时人山人海,四邻八乡夜半三更肩挑背运到枣木栏赶集,枣木栏四周人欢马呌,街上粮油土特产、猪牛羊、鸡鸭市场、柴炭草料、药材、盐巴贸易热闹红火。2016年,作为留坝特色旅游产业之一的留侯老街开始恢复集市,每周六逢场,致力打造“逛老街、购山货、寻乡愁”的古道老街集贸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