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初二:还有这些传统风俗你知道吗?

 昵称2736950 2018-02-18


正月初二:北祭财神南走娘家





  正月初二,在家休息,一帮朋友在微信里天南海北的胡聊。


  中国幅员辽阔,习俗各异。正在山西老家过年的“程序猿”袁志君问我:“在陆家嘴工作一晃8年多了,我还真不知道,上海的正月初二有些什么传统习俗?”


  “我还真想不出来,我这种上海土著人都想不起来的,一定是没有的了。”


  “很多习俗不过是被大熊猫一样的保护着,才不至于消失。”正在汕头度假的伟中接茬说:“都说福建广东这边有回娘家的习俗,我刚才在请教这边的朋友,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问了一大圈,告诉我说明天在一个景点有回娘家的表演。”


  然后,他发了个捂脸的表情。


  我给在深圳的老同学冯涯和在广州的习勇发去个问号:“初二回娘家的风俗在深圳和广州还有吗?”


  过了半个小时,冯涯回我;“没有吧?!”

  

  我估摸她一定是一脸的茫然。


        习勇兄是两个多小时后回复的:“年轻媳妇肯定初二走娘家。”


        他用了”肯定“两个字,估计是多方打听了的。

 

  袁志说:“都说北方会在今天祭财神,其实我也没有见识过。我在小县城长大,可能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儿子在网上看到,刚才也在问我,我也得去请教老前辈们。”

 

  伟中不知不觉里打来了一长段的文字:“刚才朋友叫来了他的朋友,他是在汕头海边渔村长大的,小时候(强调是小时候)是有这样的规矩。早时思想封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在娘家没有地位,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初二才能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这天,女儿女婿一定要穿得整整齐齐,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娘家人往往会站在门口迎接,女儿女婿要带好礼物,丈母娘会把女儿带来的礼物分送给邻居街坊。”


  “回娘家一般会带些什么礼物?”


  “这个可能是各地各异,这边一般带些糖果糕点和面条。糖果表示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袁志在山西那边有信息了:“打听了一点情况,现在一些商家和企业还会有些祭财神活动,不过形式大于内容,只是排个供桌,放些水果糕点菜肴,然后上香焚纸钱放炮仗,这天中午吃元宝汤、供品用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也在很多地方被简化了。”


  “你们那边祭的是哪路财神呀?”我迅速咨询了“度娘”,她的信息比较齐:“祭哪路财神?说法不统一,主要是赵公明、比干、范蠡、关羽。赵公明,来源于《封神演义》,道教中的玄武之神;比干,据说是殷纣王的叔父,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范蠡,春秋时期越王打败吴国后经商发了大财,后人奉为财神;关羽大家太熟悉了,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我把这段整理过的文字发给袁志:“你再问问,你家乡是祭哪位大神?”


  过了一会儿,袁志回话:“他们也说不清楚。”


  同时,也是发来一个捂脸的表情。

 


  伟中又来消息:“在江门那边的渔乡,据说正月初二回娘家的风俗依然流行着,还不需要被当作非遗保护起来。比如新会,至今还生活着以船为家的渔民。正月初二这天,外嫁的女儿都要带丈夫和儿女回娘家船上住一晚,而且要买一只活的大公鸡及几条鱼,表示不忘在水上长大的日子。带鸡和鱼是有口彩的,生鸡表示儿女生生猛猛,快高长大,鱼则象征娘家渔获满舱,年年丰收。”


  “佛山那边也有女儿隔晚做好煎堆、油角,或者一大早起来蒸松糕,然后带着回娘家的传统。”伟中说,刚才茶楼里一位服务员说的,她是佛山人。



  伟中这边的收获颇多:“小姑娘在请教她的长辈,她说城市里的情况她们不清楚,在他们佛山的小镇、农村,回娘家的风俗还有,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一般是在中午饭过后才动身前往,如果距离远一点的话就在上午出门,女儿带的是自己做的煎堆、松糕、油角,再买些水果、面条,要多少数量?看邻居的多少来定。父母有回礼给女儿女婿,他们老家一般会回送芹菜、生菜和橘子等,父母将所有好征兆的农产品送给女儿,是为女儿一家祈求新一年幸福。”


  蓉蓉在青岛也露脸了,她表示青岛是上海的北方,但也有回娘家的习俗,不过不是正月初二,而是初三。她同时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淄博,正年初二是女儿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会有一个变化,就是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自己的女儿没有成亲之前。如果自己的女儿已经成家,那么她们会把这一天拿来招待自己的女儿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就改在其他日子了。”

 

  好朋友龙华参与进来了,他说他多年没有回老家恩平了,也没有问到现在还有没有回娘家的风俗,只是从小就记得,恩平的正月初二会做有一种吃的,叫发糕。“恩平有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叫开年。家家户户都会做发糕,再买一些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还边吃边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说起吃的,话题就热闹起来。新华曾援滇两年,对云南的习俗很关注。他说其他地方的情况不清楚,但还是清晰记得自己十几年前一次过年去了有个叫凤羽镇的地方,他们有正月初二吃饵块的习俗。“当时感觉很好奇,就请教了制作工艺,其实与我们在上海吃的年糕差不多,原料也是大米。先把大米泡透后蒸到六七成熟取出,再放到碓窝里舂成面状,搓揉后做成砖状的饵块。也有用木模压制成饼状的,木模上本来就刻有福禄寿喜之类的文字吉祥或者鱼、喜鹊之类的图案,压制出的饵块饼也就寄寓了这些文字和图案的内涵了。”

 

  话题在进一步发散,天南海北的风俗风情、美景美食,它们从遥远的历史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即便在有些地方它们依然被保存着传统的记号,但是,一个现实在大家的眼前:这些风俗,内含着很多文化的元素符号,正在这样一个多元激荡、又迅速交融的现代生活里不可挽留的消失。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顺着它们来时的路去追寻,去践行。“


  正月初二,去父母家走走吧。可以不因为“回娘家”这个风俗,就去陪老人们坐坐,让阳光照在脸上,让日益衰老、变得沉默的老人洋溢笑容。


  这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也是它们能够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