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将奇谋: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墨香笙樵 2018-02-18

三、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

               ————长勺之战曹刿败齐兵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庄公十年》。

 

   公元前686年至685年间,齐国统治集团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鲁国支持的公子纠被公子小白击败。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执政后,于公元前684年派兵攻打鲁国,于是发生了有名的长勺之战。当时齐强鲁弱,但由于鲁国采纳了曹刿的战略战术,竟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那么,曹刿究竟是采纳了什么样的战术取胜的呢?

 

    在齐鲁之战发生之前,曹刿这个爱国的平民百姓就十分关心这次战争。他主动去拜见鲁庄公,并询问国君凭什么打这一仗。鲁庄公一一说明了自己治国为民的态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是说衣食一类用以安身之物,不敢自己独自享用,一定分给百姓共享。又说用来祭祀神灵的牛羊之类牲畜、玉帛等,都如实相告,决不欺骗诸神。言外之意,就是说这种虔诚的态度是会感动上苍的,一定会得到神灵的保佑。鲁庄公还进一步说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秉公而断。曹刿认为这是国君尽心处理政事的良好表现,可以凭此打好这一仗。

 

     战斗中,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阵势。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说:“不可!”等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鲁庄公亲自击鼓助威。鲁国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一个个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一鼓作气,打得齐军狼狈败退。鲁庄公想立即追赶,曹刿又阻止说:“不可!”他从战车上下来,看了看齐军战车逃跑时留在地上的车轮印迹,然后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向远瞭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这才说:“可以追击了!”鲁庄公亲统大军火速追击,结果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部崩溃。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战斗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所以取胜的原因,曹刿说:“打仗是需要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敌人击鼓三次,士兵勇气已尽。我们第一次击鼓,士兵勇气正盛,所以一举全胜,这就是一鼓作气的原因。”

接着,鲁庄公又问道,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立即追杀呢?曹刿答道:“大国用兵的情况一时是难以预测的,应该提防有伏兵截击。我下车见齐军兵车逃跑时轮迹已乱,上车后望见他们的大旗已倒,就断定敌人是惊慌逃窜,绝无伏兵,所以才下令追赶他们。”

 

    曹刿论战很有道理:战斗前,做好充分准备,争取民心;战斗中,应等敌人士气衰竭后再战;追击时应考虑敌人是佯败还是真败,是否有伏兵;战斗后,要及时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孙子兵法·军争》:“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这里说的“锐”、“惰”、“归”都是指士气。部队作战,初战时气锐,过一段时间,士气逐渐懈怠,到最后士气衰竭。这说明打仗时心理态势很重要,所以指挥者应根据敌我双方士气,把握最佳的进攻时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