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文物学校”的博物馆,如何真正实现教育功能?

 Aneys2z5c3f38e 2018-02-18



近日,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部署了2016年文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文化部党组织书记、部长雒树刚指出,要增强博物馆展陈感染力,推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公益性、开放性以及巨大的艺术性承担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博物馆文化拥有四大力量,即以其民族的凝聚力,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历史的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以其文明的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以其艺术的感染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时代传承,人文自豪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一、博物馆为何具有教育功能?


1.拥有收藏、科研和教育功能的公共文化机构


从张謇在南通设立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到现在,博物馆已经从最初贵族阶级的私人收藏地发展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回归社会成为其发展的趋势。人类是先具有了收藏宝物的行为,而后才有博物馆的出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博物馆文化都称得上源远流长。作为数百年来社会发展的缩影,博物馆已经从早期的收藏、保护和展示珍品的场所,演变为跨越人文和科技等领域,同时将科研、教育等作为主要职能,通过满足大众的文化知识需求,来服务于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物馆的三大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它不仅是收集珍贵文物标本及其它实物资料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研究,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这三大功能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却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收藏和科研,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最终是为了社会教育服务。




2.承载丰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


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它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通过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展陈,让人们能够几乎免费欣赏到具有巨大历史价值、文艺价值的文化艺术作品,进而对人们的审美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提升作用。可以说,博物馆是另一种形式的学校,在这座学校里,没有老师和课本,只有无声的艺术和令人沉浸的氛围,它是可以真正让人对文化魅力产生现实感的空间。出自古人之手的字画瓷器,在你眼前触手可及。这种教育感化能力是学校中一般形式的文化课堂所不及的。




此外,博物馆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如观赏艺术品、鉴赏历史文物、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等;博物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如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需求,在校学生“实物教学”的需求,儿童接触世界、启迪智力的需求等;博物馆还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需求,如18世纪后期中国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将博物馆视为学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工具,再如本世纪6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将博物馆作为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统一的机构。


二、我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短板在哪里?


目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最能体现它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特征之一。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然而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对博物馆教育的理解不到位


博物馆的首要存在条件就是“博物”,即拥有足够丰富的藏品。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超180万件,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物博物馆。180多万件的文物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量,它的每一扇门、每一块砖都藏着故事。但是能够展出的藏品又有多少呢?很多藏品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脆弱”,再加上有限的展出条件,大量珍贵的藏品只能存在于藏品目录中,难与世人见面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博物馆的问题。同时,各界对“教育”的理解有偏差,与博物馆教育相关的部门也举办过许多讲座等各种活动,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博物馆仍然将展厅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目前,中国博物馆宣教界,多将博物馆教育理解为接待服务、讲解、组织活动,忽视了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挖掘,对博物馆教育理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2.“以人为本”的理念未确立


目前,很多博物馆依旧遵循守旧被动的展陈和传播方式,博物馆教育几十年如旧。说到底,都是没有将“以人为本”作为立馆思想,而是一直“以物为本”。“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得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和展陈方式不接地气,也缺少动力去真正地思考如何丰富教育形式。博物馆给人的首要印象除了“高大辉煌”就是“高高在上”,亦或是陈旧老套,没有生命力。文物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却是有艺术生命的。如果只是将其单纯地放在那里,它背后的故事,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又怎么会被众人发现呢?而且绝大部分人是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知识的。同时,对于人才队伍的教育存在误区。博物馆的宣教队伍几乎清一色的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业内人士包括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把博物馆教育等同于讲解本身。


3、缺乏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经常能看到学校结合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也有结合学校教学大纲设计的面向各门课程的参观教学活动。利用博物馆藏品实施教学,比坐在课堂上用抽象概念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延伸做得还不够。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国内的博物馆大多在晚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活动的,而国外的博物馆则会在晚间举办各种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讨论会、放录像、电影、举办讲座等;从活动范围看,国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也不局限于展厅,一般在展厅之外都设有为未成年人独立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区域,另外还会有很多经常性的延伸到博物馆之外很远地方、很大范围的教育活动;在国外,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也不仅限于博物馆教育部门的人员。


三、博物馆与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对接?


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对博物馆立馆思想和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规划。那么,我们该如何深入推进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呢?


1.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教育功能


博物馆应从主观上努力,更新观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社会服务。比如,同当地的电视台合作,设置有关博物馆文化的专题录像片。目前是网络时代,各种类型的网络节目形式都可以应用到博物馆的教育当中。还可以利用节假日以及当地的旅游旺季,与公园和旅游点合作,组织有特色文物展览。只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发挥馆藏文物的优势,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利用科技手段,破除“疲劳效应”


综合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博物馆的感染力,增强教育效果。目前,不同于以往只有静态文物和单调讲解的参观方式,融入多种科学技术的布展方式成为提高群众主动性和兴趣性的手段。在很多博物馆使用的新技术当中,实景再现的陈列手段以及交互式自助设备的应用是较为引人关注的手段。科技手段的加入可以弥补博物馆实体空间的局限性,例如很多藏品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展出。另外,科技化的手段可以增强展出效果,沉浸式技术的应用让人仿佛身在画中。


3.挖掘历史资源,革新教育手法


博物馆有着自身历史资源的优势,要充分挖掘历史题材,进行重新演绎,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让群众振奋精神。过去,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单一讲解,就文物说文物,就图片讲图片。虽然编写了大量的讲解词,同时注重对各个层次、各种知识结构的观众进行讲解,但是总让人觉得缺乏活力,缺少动态认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要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要在做好阵地讲解的同时,坚持进行宣教创新,让文物“动”起来,演“活”历史。




4.加强对外联系,丰富教育形式


很长时间以来,博物馆都以雅文化者自居,拒众人于千里之外,使博物馆门庭冷落。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具体有以下三点可以尝试:一是“送讲座出去”。充分利用博物馆内的资源,分成不同的专题,撰写一系列的专题报告,以讲座形式送到共建单位进行宣讲,让观众在听讲座之中深受启迪,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二是“送展览出去”。在陈列展览基础上,提取精华,把文物以及历史资源整合合,制作成流动展板,带进共建单位。三是“送节目出去”。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内涵转化为舞台艺术,把静止的文物和史实转化为舞台表演,满足不同群众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5.精心选拔与培养人才队伍


在培养博物馆教育部门人员要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健全评估体系。健全人才评估科学体系,会让博物馆教育人员觉得“有奔头”,是稳定队伍的一剂良药。二是建立人才梯队。整合全国人才资源,培养人才梯队,是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当务之急。三是借鉴先进经验。广州市文化局选派广州市属博物馆教育人员到首都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跟班学习的做法,可以促进国内博物馆教育的均衡发展。四是整合资源。在现有条件下,这将是快速培养博物馆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徐春晓、武艺

校对:范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