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都在言外——从张爱玲《心经》谈小说创作的“空白”技法

 冬天惠铃 2018-02-18

1  “空白”存在于第一文本,彰显于第二文本

图片来自网络

“空白”是接受主义美学的一个“术语”。接受主义美学认为作者创作出作品之后,作品在读者解读和阐释之前,其价值和意义是没有彰显出来的,所以,这个时候的作品称之为“第一文本”,而经过读者解读和阐释之后的作品称之为“第二文本”。在第一文本中,作者有许多内涵和意思并没有确定,需要读者去发现和揭示,这种作品中作者没有确定的所指就叫“空白”,读者把这些空白发掘出来,并加以明确化的过程叫“填充空白”。所以,第二文本其实是读者对第一文本潜在“空白”的发现与解释,虽然“空白”意思明晰在第二文本,但“空白”本身却存在在第一文本也就是原作品之中。因此,从第一文本中,我们能看出作者设计“空白”的技巧。

《心经》里的“空白”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张爱玲小说《心经》讲述一个女儿许小寒与父亲互恋长达八年之久,在自己二十岁之年,父亲不顾女儿要保持住他们之间有违伦理的关系的频频表示、屡屡努力,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跟女儿长得有点像的女儿的好朋友段绫卿结合,致使女儿痛苦万分,母亲出来救助的故事。

故事的“空白”有三处。

一是父亲断然选择与女儿的好朋友结合,是父亲对女儿爱的曲折表现。父亲爱女儿,但又不能有超出伦常的爱。女儿已经长大,她必须有自己的爱人、家庭和归宿。所以,父亲必须结束跟女儿之间的非伦常之爱,以此来表示他对女儿一生幸福的伦常之爱。这么多年来,女儿的特别恋父,已经离间了父母之间的爱,使母亲在家里根本不要紧。所以,父亲不能从回到母亲身边去结束女儿的念想,如果说回到母亲身边来结束与女儿的畸形爱恋,只会是原来生活的继续和深化,改变不了现状,女儿永远都只会“来一个丢一个”“永远不离开父亲”。

所以,父亲的表面决绝,其实是对女儿的父亲之爱而不是男人之爱的理性抉择。但是作品中没有一处提及,所以是一处空白。

二是父亲与女儿长达八年的男女之情而非父女之爱也许是父亲对女儿溺爱的一种表现。孩子小,父亲把女儿对自己的特别依恋以及女儿对母亲的嘲笑揶揄敌意贬斥,都当成是小孩子的正常正当可包容的行为。只是不知不觉中,一年又一年,事态发展已经几乎不可收拾,以致父亲不得不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结束女儿的臆想。作品谈到父女之间的互恋长达八年之久了的时候,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七八年前,……那是最可留恋的时候,父母之爱的黄金时期,没有猜忌,没有试探,没有嫌疑”,言下之意便是,这七八年当中,女儿的确离间了父母之间的爱,但父亲既然任由其存在并发展,或者由于父亲恋女情结所致,或者是由于父亲溺女心里而来。

三是母亲什么都明白,除了女儿的幸福什么都超然物外,近乎圣人。母亲对父女两的亲密接触视而不见,对女儿要求自己管束父亲不以为然,对女儿指出的父亲种种“劣迹”一一为他辩解。但,当她看到女儿坐了去绫卿家方向的公车之后,她立马坐车跟来阻止女儿破坏父亲跟绫卿之间的结合,接下来为女儿的前途做果断清晰的安排。虽然她自己说对女儿与父亲之间关系的不寻常有过怀疑,但终究不敢相信,总把女儿当成小孩子,以为自己是小心眼。但她心里也还是难受难受却从来没有表达、没有表现出来过,在那些难受的煎熬了,熬成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圣洁灵魂:什么都看透了,你们无法收拾的时候,我来做最好的处理!

如果把这些“空白”做这样的填充,小说倒是沿袭保持了开篇呈现的亮色氛围与基调。即使小说并没明说。

3  《心经》之“空白”技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张爱玲在《心经》中设置“空白”的技法,大致有这么几个:

一是重要内容一笔带过,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如上文所说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私情蜜意从七八年的父母之爱的黄金时期到今天的父亲与女儿都清楚地知道彼此相爱的心思,这七八年之间父女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常,作者只一笔带过,读者都不得而知。这个大大的空白就不断等待着各时期不同读者的不同填充。一个作品,拥有被不断解读不断阐释的空白,才是它深刻意义之所在。

二是重要人物迟迟或很少或不要紧出场,关键时候一展身手。母亲这个角色的处理就是这样的,很晚才出场,出场的时候,腻在一起的父女都不改一下腻的姿势,眼里就没有这个母亲或太太的存在。多么的被不要紧!但最后,只能她出面来让父亲和小情人结成眷属,又为女儿的未来做好了明晰的安排。

三是减少相关主要人物的语言,让读者只看到一方的努力、一方的一面之词。小说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处理就是这样的:读者只看到女儿的喋喋不休、奔走呼号、使尽手段,而父亲往往只有三言两语,甚至躲开不见,没有言语。读者像女儿一样,要从别人的电话、别人的转述、别人的自我陈述中才能看到父亲的新动向、新安排、新想法。

所以,概括起来,《心经》“空白”的技法就是让“空白”的对象或主角推迟或减少出场或一笔带过,其实就是增加人物的缺场。“缺场”也就是留下的“空白”,读者对“空白”的发现与填充,其实就是对作品“言外之意”的发掘与明确。从已有的文字看到文字之外的内涵、思想、意义、故事……这就是接受美学的本质内涵所在。

所以,虽然读者解读的已经写成的作品,看到的多是“空白”的已经呈现状态,但细细读来,总还是能看到作者的匠心之所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