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建国 | 患上抢红包综合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21世纪的年俗专题之一】

 昵称27494174 2018-02-18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患上抢红包综合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蒋建国 |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曾于2016年2月8日在本公众号推出,有删改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按】 守岁,拜年,做年糕,包饺子——这段时间,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以各种历史传承下来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年俗,代表着民族传统和文化积淀。而在社会生活飞速变迁的当代,新鲜的过年活动层出不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后人看来,21世纪初又出现了哪些有趣的年俗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做做盘点和分析。



春节期间,在各个微信群里,通过微信抢红包已成为最流行的网络行为。支付宝也推出了一个活动,只要集齐5个“福”字,就可以和所有集齐五福的人平分5亿元。传统的春节“红包”已经被“信息化”了。当“低头族”忙于抢红包时,春节的情感传递效果却可能会大打折扣。



因为,从交流的角度看,微信是“微小”的“信”,其本质是用户进行情感沟通的工具。但是,商家和用户对微信红包的热衷,使红包作为情感沟通的象征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在传统礼仪上,亲友相见,递上红包,是传递情感、增进喜庆、表达关爱的重要方式。对于双方而言,“给”与“接受”代表了礼物流动的交换意义,体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正能量,也表达了红包在人际交流中的共享价值。



但是,当全民参与微信“抢”红包当潮流时,“抢”意味着无序和竞争,也表达了对“红包”的占有欲望,而非赠与和付出。这就使许多用户对情感付出产生疑虑。交往结果的高度利益化,使朋友之间的真实情感表达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时很少交流的“朋友”,每逢节假日,便在朋友圈里讨要红包,并指名道姓要某某出来发,文字中带有明显的引诱、威胁之意,许多网友对此极为厌恶,认为此类“微信乞丐”是在绑架友谊,对情感交流毫无益处。朋友圈中因为“红包”问题而引发朋友反目,更是令人担忧。在微信上发“红包”,本意是增进友谊、调动情绪的。但是,当其沦为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时,其应有的情感价值大打折扣。这恐怕是推出这项功能的始作俑者所始料不及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