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说文》,建议先看一下张舜徽先生的《说文解字导读》,是本小书,对《说文》进行了精要的介绍,通俗明了,读后方解你心中疑惑,给你继续深入指明方向;此外还可看陆宗达先生的《说文通论》,各有偏重。给您简单说一下,《说文》里每个篆文下的说解,是对这个篆文作的注释,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诠释字意,如言“某也某也”,一是分析字形,如“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等,两部分是有机联系,互相贯通的。如您所惑:从某某、从某某声,便涉及到“六书”了,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法,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较复杂,为用字法,即“四体二用”说。一般而言,“从某某”是会意字的标志,会意的意思通俗来说即由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汉字,如《说文·吠》:“吠,犬鸣也,从犬口”,吠就是狗叫声,狗叫之声必从口出,故“吠”从“犬口”;而形声,是《说文》里最多的一种造字法,形声字都用“从某某声”标明出来,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即这个字的意思与其形旁有关,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即这个字的读音与声旁相同或相近,如《说文·祥》:“祥,福也,从示羊声”,同时要注意古今音变现象。关于“某某切”就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汉语拼音,是用两个字合拼为一个字的读音,第一个字叫上字,第二个字叫下字,上字取其声(声母),下字取其韵调(韵和声调)合拼为某字读音,是为反切。有的字音我们用今天的读音去拼的话则有出入或完全不同,这是古今音变所导致的,所以在研究字音时要注意古今音异,这就要涉及音韵学了。(有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