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富的积累,取决于少数的大高潮

 顺势而为v 2018-02-18

        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提到一个观点,和巴菲特合作的投资中,有一个规律,收益最高的投资,是其他所有投资收益的总和。如果去掉第一名,第二名又是后面所有收益的总和。

       如果你是做生意的,你仔细想想,是不是也是这个逻辑。在一个大的经济周期中,最好一年的收入,可能是所有其他年景的总和。

       这个就和我们,平常拿工资,每个月有收益不一样了。做商业的基本上是按照年计算收益的。

       所以,查理芒格也指出,如果把他们最好的十比投资去掉,那洛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损益就没法看了。他们的投资方法就是假设,你的人生只有一个打卡表,上面只有20次机会。打完就完事。那你就会对每一次投资都特别慎重。对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学会下重手。

       致富不取决于你判断对了多少次,而是取决于你在对的时候敢不敢下注,在错的时候能不能止损。也就是说,财富取决于单次幅度,不取决于频率。

      有一个词,叫“辛普森悖论”。这是应该统计学家E.H.辛普森在1951年提出的。意思就是在局部看,你赢得多;但是往往一加总,从整体上看,你反而是输了。讲一个实际例子,大家就好理解了。不如打麻将的人,其实都知道这个规律,和很多次小牌,通常一场下来不能赢钱,和一次大牌,才能奠定赢钱的局面。

      巴菲特在2010年给股东的信中也写到:“好机会不会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你看,其实投资大额都一样,都是那种伺机而动、咬住就不放口的致命性攻击动物。

     这么做的背后,其实有两个认知:

           第一,真正财富的机会,在一生中能出现的次数很少。巴菲特说:“每个投资人应该假设,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可以打20个洞的投资决策卡,每做一次投资,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用完为止”。这是提醒我们,不要频繁的做决策。

          第二,小的成功没有太大意义。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了一句实话:“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在真实的市场上,很多投资者频繁买卖,挣点小钱,期待积少成多,但总体盈利不多,一旦市场下跌,全贴回去了。

        其实这两个认知,背后都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总规则,叫头部效应,或者叫“幂律法则”。好的越来越好,领先的会持续扩大他的领先优势。

       所以,不要频繁下决定,甄选好项目,下重手。是我们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的法宝。

       这个似乎和不要把鸡蛋同时放到一个篮子里,相违背。《科技前哨》专栏的王煜全老师,说正好应该相反,应该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因为即使你分开,好多行业也是联动的。还不如瞄准一个行业,做深,做精。美国知名的VC都是做某一个领域的投资,就算大名鼎鼎的软银孙正义,也是因为集中投资互联网,才会有雅虎和阿里巴巴的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