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是初三,属于“过年未半,而感觉稍累”的时刻。 今年我选择带孩子外出度假,而不是走亲访友。因为历史证明,孩子对走亲访友这件事情的兴致并不高。 这并不奇怪。首先,我是独一代,我孩子是独二代,虽然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奈何我年纪大了腰酸背痛就算发钱也实在搞不动二胎。这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我孩子过年时遇到的同龄人比我小时候要少多了。我小时候还有表哥表姐堂哥堂姐,现在他的同龄人只有表哥表姐堂哥堂姐的孩子,虽说也是亲戚,但关系终究不会那么近,再远一代就能通婚了,过年时也不一定非要见面。 缺乏同龄人,必然会让他觉得无趣。 其次,现在过年的物质稀缺性越来越弱。以前我们小时候都有一些特别的期待,比方说吃到一桌好菜,穿上新衣服,等等。现在呢,除非你学广东人吃福建人,否则在吃这件事情上实在没什么期待感。日常物质生活的丰富当然是件大好事,但也开始让一些节日的餐桌显得不那么特别。 不特别,也会让他觉得无趣。 第三,现在过年要折腾的事不如我小时候。比较典型的是放鞭炮。“爆竹一声辞旧岁,奈何我住外环内”。这当然是文明的进步,但也让孩子把过年和其他节日混为一谈。以前我小时候都出门买划炮炸窨井的(这事儿危险千万不能做),如今的孩子只能从各个游戏里推出的新年皮肤里寻找特殊的印记。 不折腾,同样会让他觉得无趣。 没那么多小孩一起胡闹,也没有二叔带出门放炮,更没有心心念念一定等着这一天才能吃到的东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对孩子说,过年可意思了,爸爸妈妈小时候觉得过年可有趣了,你赶紧写篇文章《有趣的新年》——这不是鼓励,这是折磨。 二 可能有家长会说,哎呀灰鸽一定要介绍新时代让孩子觉得有趣的过年方法了。很遗憾,我并没有想出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你看我也不一样带着孩子逃离了,把过年过得和十一一样。那些不出门旅游,而是带着孩子走亲访友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抗拒,我只能说:让孩子在过年时接受无趣,至少和营造有趣一样重要。 例如,他的同龄人少了,但我们这一辈需要完成的拜年任务还在。如果长辈尚在,总需要拖着孩子一起去。在大人寒暄聊天的时刻,形单影只的孩子难免陷入无聊——大人说话插不了嘴,自己说话又缺乏玩伴,这种时候一定是无趣的。 这事情的源头当然是独生子女政策。但抱怨国策是不对的,哪怕是作废的国策也不行。我们只能去剖析它的积极意义: 比方说,孩子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家庭里要做主角,也要甘当配角。 在三口之家的生活环境中,孩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同龄人多的环境里,孩子也能轻松地找到共同的话题;他们很少出现在一个“长辈一大堆,自己独一个”的环境里。哪怕长辈一直在逗他关注他,他也很容易觉得没劲。因为语境不一样。 这显然是个很有意思的考验。 考验的核心就是:我可以不可以不是中心?或者说,当我觉得没劲的时候,我需要自己去忍耐或者排解,而不是对大人说,我要回家,我要去游乐场,你们都来陪我玩呀? 如果孩子能在过年时接受这一点,那就算是有意义的一件事。 三 我并不觉得过年的每时每刻都会让孩子兴奋,让孩子觉得趣味盎然。哪怕我带着他在外面旅游,也一样。例如小孩子的脚力总是惊人,老人的精力总是有限,当孩子表达出无聊的时候,我并不会责怪他不懂事。 但我会告诉他一个道理: 并不是和爸妈出去,或者在家里迎接客人的时候,一定会有趣和开心。你需要懂礼貌、需要陪着大人一起表达出尊敬、需要跟着别人的节奏走;你可能不会太受关注、可能自己和别人聊不到一起去、可能不该插嘴、可能需要带本书或者是拼图去排解掉这段时光—— 会有些无趣。但那也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事。 一个背景声 “至少不用相亲。” |
|
来自: jimmyliuss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