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方志】“赵氏孤儿”传说在忻州

 壹哋砡眯 2018-02-18



“赵氏孤儿”传说在忻州


春秋时期轰动天下的大事件——下宫之难,后世被演绎成“赵氏孤儿”传说,这一传说在忻州不仅广泛传播,还有一系列文化遗迹流传至今。


时下,人们普遍认为藏匿赵氏孤儿的地域在阳泉市盂县藏山。但在忻州民间,相关故事同样有鼻子有眼,流传甚广,而且有多处与赵氏孤儿有关的遗迹。


在与盂县一山之隔的定襄县,有因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的村庄。明万历版《定襄县志》称:“程侯出赵氏孤,远匿于武峪,后人称为藏孤台。”藏孤台村(属南王乡)的村名即由此而来。而且,村南、村西还分别有“赵武沟”“赵武道”。千百年来,村名、沟名、道名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旧时,赵武道旁还建有保胤祠,以纪念程婴藏孤、育孤之事。



在忻府区,相关遗迹更是遍及全境。忻州城南,有唯一知晓内情的晋国朝臣韩献子(韩厥)墓,墓地所在村庄亦因此而得名“韩沟村”(属豆罗镇,位于城南12.5公里处)。韩沟村附近,还有赵武、韩厥诛灭屠岸贾后犒劳军士的山峦—“劳师台”。明《永乐大典》中的《忻州志》卷7载:“劳师台治南二十里,赵武诛屠岸贾劳师于此。”与劳师台成丁字形走向的另一山坳中,有一小山洞名“藏儿洞”,山顶有一土堡,相传专为纪念赵武在此落难而筑,故称“窝王寨”。山因寨名,称“堡寨山”。与堡寨山南端相连的一座小山叫大王山,山南有一小村叫王山村,村民都姓赵。相传其先人认为此处是赵氏生存发展的风水宝地,故从外地迁来,已历八世。


忻州城西南75里处,有山名白马山,又名马头山,相传程婴曾白马载孤途经此山,后人便称此山为白马山,并在此建白马寺,尊程婴为“白马天神”。


忻州城正北40里处的金山,相传正是程婴最初藏孤之山,以故山巅曾建有晋国诚信侯“程婴祠”(已毁),所以人们也称此山为程侯山。明《永乐大典》中的《忻州志》卷6载:“《山堂肆考》,程侯山在山西忻州,程婴匿赵孤于此。”金山脚下北赵村西北云中河畔的龙首峰,有“藏孤洞”,相传程婴亦曾带赵武在此躲藏。


同时民间还传言,故事中舍生取义的两个主要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还是忻州人——前者是忻州城内南关人,后者是忻州城西郊逯家庄村人。南关村村西坡梁上有程婴墓,逯家庄村中亦有公孙杵白墓,还有祭奉公孙杵臼的“忠烈祠”。忠烈祠正殿两侧,挂有一副木制楹联,相传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傅山先生撰书:


打开生死路,生也在赵,死也在赵;

识破难易关,难亦存孤,易亦存孤。


鉴于史籍记载和以上传言,明嘉靖二年(1523),一位叫李濂的忻州佥事又在忻州城北关与匡村交界处建一祠庙,将保护赵武免难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锄鹿、提弥明、灵辄六人和赵盾合祀于庙中,称为“七贤祠”(也叫“七烈士庙”),并将北关通往匡村的道路起名“七贤巷”,还在北关西巷口建一牌坊,正面题“七贤古道”,背面书“晋烈士祠”。七贤巷这一街道名同样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所述遗迹和故事,也许是后人演绎附会,但却一代接一代地在忻州这块土地上流传着、延续着,播撒着文明的种子,彰显着古圣的风韵,浸染着人们的品格,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重义崇德,一诺千金,侠肝义胆,铁骨铮铮……·成为忻州人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世代相传的不懈追求。


来源:史志忻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