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里“狗” | 白云苍狗,溯前尘往事,不堪回首

 yuans2000 2018-02-18

今年是狗年,虽说狗与人相处已经上千年,与狗相关的成语还真没几个褒义的——狗尾续貂、蝇营狗苟、阿猫阿狗、兔死狗烹、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狗估计要哭死在狗窝了。


古国正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出来这么多生动形象的词语。


大年初一,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文里的狗狗,也许只是属于背景的存在,但也是人间烟火里不可缺的一景。


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写农村的田园风格,舒畅的心情,自由的心境。


那一声在深巷中的狗吠,在桑树颠的鸡鸣,也正是这种生活的声音那只不知谁家,拴在门前狗,不知是不是听到了诗人不熟悉的归来的声音,而开始挣着绳子狂吠,诗人听到这声音熟悉又愉悦。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还有一声犬吠,在风雪之夜里。


诗人刘长卿投宿山村,天寒屋贫,还好辗转反侧时,那声犬吠,带来了一点希望。这首诗意义解释很多样化,有说是诗人贬谪之后所写,严冬比喻诗人的走投无路,而那声犬吠所带来的夜归人,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关于狗成语里,喜这一个“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这个成语来自杜甫的七言古诗《可叹》。这首诗,是为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的。这王季友,好学,家贫,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的这首《可叹》诗,就是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的。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忽然被说成那样的低劣,可叹!


《可叹》诗一开头,作者就这样表示感慨: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用兴比起句,说:天上的浮云分明象件淸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


白云苍狗的典故,也被很多诗人使用:


清·姚鼐《慧居寺》诗:“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

清·惜秋旅生《维新梦》:“白云苍狗,溯前尘往事,不堪回首。”

鲁迅《华盖集·后记》:“真是世事白云苍狗,不禁感慨系之矣!”


《可叹》

唐·杜甫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

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

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

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

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

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

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

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

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杜甫另外一首《草堂》,是古诗里难得写了一笔,狗狗的温情画面“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这首诗以草堂去来始末为线,前半篇追叙成都遭受徐知道叛乱的情况,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四月,严武被召还朝,讵料,“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当时的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便乘机纠集邛南兵叛乱。杜甫因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为避徐知道乱而转赴梓州。迨至广德二年(764)三月,严武复任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杜甫始携家人自阆州返回成都。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自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


后半部分,回到草堂后,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归,它也热情的在我身边徘徊——


《草堂》


唐·杜甫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人生变化无常,如白云如苍狗,而万物呢?如刍狗。


刍狗,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源于本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道德经》

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End ·

责编:唐糖


◆  ◆  ◆  ◆  ◆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