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zhōng liáo 2 英文参考Zhōngliáo BL33[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liá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髎为经穴名(Zhōngliáo BL33)[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1]。中即中间,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1]。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带下,滞产,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骶髂关节炎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6 所属部位骶部[3] 8 中髎穴的取法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处取穴。 中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三骶后孔中。俯卧取穴[1]。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6]。 9 中髎穴穴位解剖中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三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三对骶后孔间距为29毫米,与第四对骶后孔纵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后孔,在活体,与第三骶前孔倾斜为70度。个体也有差别。 9.1 层次解剖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3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7]。 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5]。 10 中髎穴的功效与作用11 中髎穴主治病证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带下,滞产,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骶髂关节炎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等[1]。 中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赤白带下、便秘[7]。 中髎穴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9]。 中髎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5]。 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1]。 下载医学百科App,马上测试!
15 参考资料
|
|
来自: steventwotwo > 《穴位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