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髎

 steventwotwo 2018-02-18

1 拼音

zhōng liáo

2 英文参考

Zhōngliáo BL33[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liá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中髎
汉语拼音Zhongliao
罗马拼音Chungliao
美国英译名Middle Bone



中国BL34
日本34

莫兰特氏V34
富耶氏
德国B34
英国B34
美国BI34

中髎为经穴名(Zhōngliáo BL33)[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1]。中即中间,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1]。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带下滞产,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骶髂关节炎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女子赤淫时白,气隆,月事少,中髎主之。

5 穴名解

中即中间,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1]

中,有方位之义。此穴在第3骶后孔中,位于上髎次髎之下,下髎之上,故名中髎。[2]

6 所属部位

骶部[3]

7 中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髎穴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4]

中髎穴位于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5]

中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三骶后孔中。俯卧取穴[1]

中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中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中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中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中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8 中髎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处取穴。

中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三骶后孔中。俯卧取穴[1]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6]

9 中髎穴穴位解剖

中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三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三对骶后孔间距为29毫米,与第四对骶后孔纵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后孔,在活体,与第三骶前孔倾斜为70度。个体也有差别。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1]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3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7]

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5]

10 中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1]

中髎穴是治疗下腰痛的常用穴[2]

中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8]

11 中髎穴主治病证

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带下,滞产,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骶髂关节炎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等[1]

中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赤白带下、便秘[7]

中髎穴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9]

中髎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5]

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1]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1]

直刺1~1.5寸[9][7][5],骶部有酸胀感[9],可向下肢及外阴部放散[9]

注意:中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12.2 灸法

可灸[1][9][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3 中髎穴的配伍

中髎配殷门承山,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中髎配关元俞三阴交,有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中髎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

中髎配秩边阳陵泉,治下肢疼痛[9]

中髎配肾俞、关元俞、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9]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大便难、飧泄、腰尻中寒,中髎主之。气癃,中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腹胀下利小便淋涩。妇人绝子,带下,月事不调。

针灸大成》:月事不调。

1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4-245.
  7. ^ [7]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1.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6.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