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戈壁沙漠(Gobi Desert)。 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中文“戈壁”仅指砾质、石质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则仅指荒漠、半荒漠和干草原地沙地。戈壁地面因细砂已被风刮走,剩下砾石铺盖,因而有砾质荒漠和石质荒漠的区别。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在中国,戈壁的分布向北可达阿尔泰山和杭爱山,向东可达大兴安岭,而向南可达北山山脉。从戈壁东界算起,向西1,600公里(1,000哩)之外为新疆地区,是一个被南面的西藏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脉所包围的巨大盆地。这一荒漠占据一长1,609公里(1,000哩)、宽483?966公里(300?600哩)的广阔弧形地带,面积约为1,300,000平方公里(500,000平方哩)。 戈壁的成因 科学家认为,200万年以来,特别是几十万年以来的中、晚、更新世时期,中国西部地势不断上升,干燥气候区不断扩大。这些地带表面沉积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以及砂砾岩等比较疏松的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 这些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下来,开始在山脚下堆积起来。在洪水的作用下,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平原。 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类型 戈壁的地表依据其组成物质可划分为岩漠、砾漠两类。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仅有很薄的一层岩石碎属覆盖的山麓地带,分布在周围及内部山前面积不大。如马鬃山、雅布赖山、贺兰山、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的山前地带,砾漠地表为砾石覆盖,砾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围地带面积广大,强劲的风力,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砾召,砾石多成为风棱石,上覆盖一层坚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砾漠组成的荒漠戈壁面积广大,分布范围只在阿拉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外围。 戈壁可分为剥蚀(侵蚀)和堆积两种类型。 剥蚀(侵蚀)类型 戈壁形成过程以剥蚀(侵蚀)作用为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为白垩纪以来连续耸起成陆,其后未经海侵或剧烈地壳运动因而长期处于剥蚀作用的地区。地面组成物质较粗,地面起伏稍大,基岩时常裸露,砾石堆积很薄,水土资源贫乏,又可分为2个亚类: 剥蚀(侵蚀)石质戈壁。作狭带状分布于马鬃山等内蒙古高原边缘山地及其山前地带,准平原化现象显著,地面几乎全部为戈壁,而戈壁面上基本没有或很少堆积物,因而大部分地方基岩裸露,山地基本削平,仅以零星残丘存在。地面平坦而略有起伏,侵蚀沟广布。常流河缺乏,地下水位埋深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粗骨质石膏棕色荒漠土和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植被极稀疏,覆被度不及1~5%,以散生的红砂、泡泡刺、勃氏麻黄、梭梭等为主。 剥蚀(侵蚀)—坡积—洪积粗砾戈壁。广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在马鬃山、天山等山麓地带也有狭带状分布。地面组成物质以直径2~20厘米粗砾为主,由坡积—洪积作用而成,带棱角,分选作用和磨圆度不佳,一般堆积物厚度不到1米,其下即为削平的基岩;距山地愈远,堆积物的颗粒愈细,厚度也愈大,地面基本平坦,自山地向两侧逐渐倾斜,坡度一般为3~5度,侵蚀沟发达,但常流河不多,地下水位深达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砾质灰棕荒漠土和棕钙土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为1~5%,以红砂、泡泡刺、珍珠、包大宁等为主。 堆积类型 戈壁形成过程以堆积作用为主。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河西走廓等内陆盆地边缘及山麓地带。上述内陆盆地周沿的高大山地(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经长期剥蚀和侵蚀后,产生大量岩屑碎石,在山麓及盆地边缘堆积,即为戈壁形成的丰富物质基础。昆仑山北麓戈壁带宽达200公里,酒泉附近祁连山北麓砾石层厚达700~800米。本类型包括下列3个亚类: 坡积—洪积碎石和栎砂戈壁。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的边缘和山麓地带。戈壁分布特点是与石质低山及山间盆地相错综,或广大成片,或较为零星。戈壁的地区差异性甚显著,例如在马鬃山地,戈壁分布于山间盆地的边缘,由强烈剥蚀的古老岩层风化物就近坡积和洪积而成,地面坡度达3~5度,砾径多为3~10厘米,一般具有明显的漆皮,当地称为“黑戈壁”,土壤多为贫瘠而厚仅 50~60厘米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植被覆盖度5%左右,人烟稀少。在祁连山地则情况不同,由洪积—坡积形成的戈壁位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边缘,组成物质为粗大的砾石和碎石,呈灰色或灰黑色,当地称为“白戈壁”。地面坡度达5~10度,降水较多,水文网较密,植被较好,覆盖度可达20~30%左右,基本上已绿化。 洪积—冲积砾石戈壁。分布面积在堆积类型中最为广阔。地貌上相当于山麓扇形地,地面绝大部分是砾石戈壁,主要由第四纪洪积、冲积物组成。砾石磨圆度较好,分选较明显。戈壁分布和性质也表现了地区差异。例如在马鬃山南麓倾斜平原,砾石戈壁作东西向的狭带,砾石层约厚10~20米,砾径2~10厘米,均有棱角和漆皮。祁连山北麓扇形地,其砾石戈壁作东西向的宽带,砾石层厚100米左右,砾径2~20厘米,磨圆度较好,呈灰色及灰黑色。 中国戈壁的分布![]() 在中国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有面积广大的荒漠地区。常见的风沙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垅槽(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城、风蚀残丘以及各种沙丘如蜂窝状沙丘、鱼鳞状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等风积地貌。沙漠、戈壁除塔克拉玛干、腾格里等沙漠外,还有内蒙古狼山西北的海里、博克、亚玛雷克沙漠和阿拉善盟的南吉冷沙漠及中央戈壁、吉格德查干戈壁、新疆东部的哈顺、白龙堆、鄯善、霍景涅里率等沙漠及南湖、二百四等戈壁,全国共计有沙漠戈壁128.24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71.29万平方公里,戈壁56.95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等9个省区。 沙漠戈壁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3%比平原的比例11.98%还是世界上沙漠戈壁分布较广的国家。风沙地貌分布总的特点是90%集中在贺兰山-乌鞘岭西北干旱的内陆非季风区这里全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在200mm乃至50mm以下这一带风大风力常超过5~6级因此风沙地貌广泛分布。其余10%的风沙地貌分布在鄂尔多斯、阴山以北,最东到西辽河平原的半干旱地区。 半固定沙风沙地貌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自西向东,流动沙丘逐渐减少,半固定沙丘逐渐增多。贺兰山以西,降水稍多、植被较好的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部分为半固定沙丘外,其余的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阿拉善盟马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及乌兰布和沙漠等均以流动沙丘占优势。最为常见的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复合型新月形沙丘、沙丘链,以及鱼鳞沙丘群广布于我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受地面盛行风向控制,沙丘移动方向,前者向西南,后者向东南移动。 我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米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米。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