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能够建立最大的割据势力,一统江北,凭借的不仅是自己的雄才大略,也不仅是武将的骁勇善战,他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还离不多诸多谋士的运筹帷幄。说起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荀彧、荀攸叔侄,想到冢虎司马懿,想到毒士贾诩,想到英年草逝的郭嘉。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虽然名气略逊于这些人,但是他的能力却与这些人相差不远。这个人早年得曹操赏识和信任,之后又辅佐了曹丕、曹叡、曹芳三代魏帝,是曹魏的四朝辅臣,他曾智退孙权,联吴制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谋略,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一代名臣,到了晚年的时候,却被司马懿欺骗,并生生气死。这个人是谁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蒋济,字子通,他博学多才,善于谋略,在《三国志》中与备受曹操倚重的郭嘉同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蒋济立下的功劳。 一、智退孙权 公元208年,孙权大军包围了合肥,当时曹操正在征讨荆州,军中又遇上了瘟疫,分不出太多的兵马前去救援。于是曹操只能派张喜率一千骑兵前往。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区区一千人马,也染上了瘟疫。这等糟糕的境遇之下,曹军看似已经必败无疑了,蒋济却在绝境之中,为曹军找到了生机。时任扬州别驾的他,暗中建议刺史,假装接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有四万援军,已经抵达雩楼,并派人前去迎接。之后连写三封书信,一封送入城中,安抚将士,两封被孙权劫获,起到恐吓作用。孙权果然中计,没有继续围城,而是慌忙率大军退走了。 二、联吴制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为蜀汉驻守荆州的关羽,率大军向曹魏宣战,不但围困了名将曹仁,还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得到了很多势力的依附。这个时候,曹操非常慌乱,甚至想要迁都暂避其锋芒。此时蒋济道:“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意思是说,刘备和孙权结为同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亲密,实际上却相互防备,如今关羽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孙权一定会忌惮。我们可以派人劝说孙权,让他攻击关羽的后方,并允诺事成之后,将江南之地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自然就会解。不得不说,蒋济这一招非常妙,已经威震华夏的关羽,开始了节节败退的人生经历,并最终被东吴擒杀,曹魏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当然蒋济的功劳还远不止这些,能够展现他谋略的事件,也举不胜举。例如公元209年,曹操想将淮南的民众内迁,蒋济进行劝阻,曹操不纳忠言的结果,便是后悔不已;曹丕三路大军伐吴之时,他随曹仁出征,曹仁不听从他的建议,中了吴将朱桓之计,大败而归;公元225年,曹丕临江阅军,向东吴炫耀军事实力,结果湖水枯竭,船不能进,蒋济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命人开凿河道,将船导入了淮河,等等。 蒋济不但颇有谋略,还是一个“骨鲠之臣”,性格非常刚直,当初曹丕刚登大位不久,给了自己的铁哥们夏侯尚,“作威作福,杀人活人”的特权,蒋济得知之后,直接对曹丕说,这是亡国之语,让曹丕羞愧不已,令人追回了这道诏书。按理说,蒋济这等忠正且有谋略的曹魏旧臣,应该是能够得以善终的,然而他最终最满怀愧疚的忧愤而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蒋济的死,与司马懿脱不了干系,不过这并非是因为他受到了司马懿的迫害,只不过是被司马懿摆了一道。公元249年,利用装病韬光养晦的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那时的曹爽还是有反抗能力的,依附他的桓范,就提出了让他挟天子而走,号召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的建议,只不过曹爽没有采纳,而是选择了投降。当时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失作富家翁”,意思是说,投降之后,我也能享荣华富贵,何苦冒险? 曹爽为什么会坚信司马懿不会杀他呢?众所周知,曹爽把持朝政的时候,一直在排挤司马懿,两人之间的恩怨颇深,但凡曹爽有一点智商,就不会相信司马懿会放过他,就算司马懿亲自保证、发誓,他都不会相信。曹爽能够专权多年,绝对不是真傻,那么他为什么傻乎乎的投降了呢?这就不得不提蒋济了。《三国志》注引《晋书》道:“蒋济亦与书达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唯免官而已。”也就是说,蒋济亲自给曹爽写信,向他保证,司马懿不会杀他,最多将其免官。 司马懿不可信,但是蒋济还是值得曹爽信任的,毕竟此人以忠正著称,所以曹爽就愉快的投降了。然而曹爽投降之后不久,还是惨遭诛杀,并被夷灭了三族。这个时候,蒋济才反应过来,真正被耍的人是自己。作为一个聪明人,他此时如果再看不清司马懿的目的和野心,也枉为曹操帐下颇受倚重的谋士了。想通一切之后,蒋济既愤怒,又自责,他知道自己那一封信,葬送的不仅是曹爽及其家族,还有整个魏室。是年,已经无力改变一切的蒋济,怀着复杂的心情,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一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