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一家媒体刊登的家庭教育12条基本法则的解读,送给做父母的你

 百眼通 2018-02-19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让孩子有爱和归属感,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三层需求(第一层是生理的需求,第二层是安全的需求)。这属于解决温饱问题和基本生存问题之后,每一个儿童都会出现的需求。

儿童获得了爱的满足,他们才会感觉到自我的价值。而家庭是成员心灵的港湾,如果家庭是值得信赖的,是可以依靠的,他们的心智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现实生活中,家庭真的是心灵的港湾吗?家庭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学校?家庭成员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权威者,向成员索取回报?孩子受伤之后,回到家庭中,真的是受到了父母的理解与接纳还是继续被批评指责?

这是所有父母都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希望是什么?

是他们的需求被理解与接纳。

孩子有什么需求?被爱的需求,想要探索世界的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的需求,以他们的方式和进度去学习的需求,做错后被宽容的需求……

当孩子的需求不被父母看见,或者被父母看见了却被否定,那么他们的希望就会幻灭。

因为,内在的、本能的需求才是生命的动力。这种需求被否定,则意味着未来没有希望。因为需求的产生必然会带来响应的成长行动。需求被否定,则成长就会停滞。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多子女家庭,父母多少会用一些强权来管理,因为这是最为高效的方式。

但是,这种强势的管理,必然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力量。因为你的强势,会击败孩子去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并不为父母所能理解,因为他们早已经被教育得失去了希望。

强势的态度,击败了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顺从。顺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孩子放弃自己成长的内在需要,变成父母想要的那样。父母想要什么样?十有八九是让你生活安全而非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因为,儿童就会因为顺从而失去发展自我能力的可能,最终变成一个仅仅是活着的生命而已。

如果强势的态度不能击败孩子,则会带来强烈的反抗和冲突,这时候会导致父母心力交瘁而失去获得更多生存资源的可能,同时也让家庭变成了地狱。

因而,与孩子斗强,会击败孩子内在成长的动力,削弱孩子的精神力量,伤害到孩子自身潜能的发展,这实际上是让孩子不再拥有幸福的可能。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最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既要给孩子规则与要求,同时又能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认可。之所以需要规则,是因为儿童的认知不够成熟,现实世界早已经比本能产生时期(采摘时代)复杂得多,因而儿童很难应对现实环境的生存挑战。

规则的作用在于,孩子真正心智成熟之前提供的生死保障。

规则是一定要有的,否则家庭生活可能陷入一团糟。同时,规则应该有弹性。当规则遭遇孩子成长的需求冲突时,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可以是临时的变通,也可以是阶段性的计划调整。比如,我们要求孩子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这就是规则。当孩子半小时尚未完成一关的游戏任务是,我们应该允许他们完成之后再结束,这就是规则的弹性,体现了对儿童需求的理解与接纳,以及宽容。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孩子有没有决定权,取决于分工。也就是说,家庭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当某件事情,不属于孩子的责任范围,但仍需听取他们的意见。之所以这样去做,不是为了体现民主,而是体现对家庭成员的尊重。

也就是说,孩子可以提出他的想法和意见。如果这些想法和意见,对于父母来说很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如果父母认为当下并不重要,仍需认可孩子想法的合理性,然后自行决定。

说出自己的看法,请对方自行决定,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态度。因为这体现了职责的边界,也体现了各自权利的范围。这对每一个当事人来说,意味着被尊重,有价值。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般来说,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从父母在家庭中的沟通方式习得;

孩子的价值观系统,也主要源自于父母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

孩子的思维模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模式,十有八九传承自父母。

当然,并非说孩子不能突破父母的局限。如果父母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是开放的、是多元的、是不拘一格的,这种突破才有可能出现。否则,在极端的、单一价值体系的环境中,不可能养育心智健全的孩子。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对世界的看法,最接近与成长的需要,十有八九是正确的,即便成人无法理解。比如,孩子幼时沉溺于游戏,是他们发展自我能力、预演适应现实世界规则的最佳方式。比如孩子对成人世界价值体系的挑战,则是他们超越现实的最大可能。毕竟,人类文明要发展,生存资源要有更大的保障,必须要有超越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孩子生来就有的。

理解他们对世界看法的不同,意味着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对孩子的否定,则扼杀了这种可能。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每一个孩子都会做错,每一个成人也会做错。犯错误是成长的最佳时机,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受到了过度的惩罚,则会消灭他们的成长心智,让他们趋利避害而不愿意继续试错,从而失去应对未知挑战的意愿和能力。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允许孩子在规则的范围内去尝试所有的错误,并承担这种行为的后果,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契机。这种试错的契机,远比预先的教育更有作用---只有极少数智力超常的儿童才能预知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而大多数儿童都需要亲子去体验才能感知。过多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习惯性地否定而无法真正去面对,或者在真正面对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内省,这是因为教育的副作用。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让孩子了解行为的边界,这是规则的作用。让孩子了解做人做事的底线,这是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一个人,只有明晰了界限,才能真正获得成长的自由---因为他们知道边界在哪里。而不了解界限的儿童,则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遭致否定,因为他们不知道界限,必然很容易超出常规而受到惩罚。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保持20码的距离,不仅仅是物理距离,更多的是指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代表了人与人的心里边界,它可以阻止父母随意控制孩子的言行,随意对孩子进行评价。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四何法则,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的某种控制的可能,实质上代表了父母对一个生命的关注。关注他们的言行,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以便在必要时提供心理帮助。不被关注的孩子,则会产生被忽略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