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学苔花开 唐按: 微博热搜《苔》,少年感悟多: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带着学生一起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和他们一样,从大山里来,不是最帅的那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就像苔,如果放大看,它们像一朵朵花,很美。”
补充说明:本文来自高一学生的寒假投稿,邮箱接收时间是2018年2月18日(星期天)上午9:32。本次编辑略有修改。 春节时间:今天2月18日星期日,农历戊戌(狗年),大年初三。 这是第465篇推文。我们专注于成长的原生态,推崇本真,欢迎QQ邮箱投稿。 图|网络 也学苔花开 梵人 (寒假投稿 高一3班)
潮湿的角落里,孤独了300年的苔,不怕无光,不怕阴凉,竭尽全力只为如牡丹一样盛放。 ——题记
农历2018年的第一天,公历2月17日,大年初一,“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登上了微博的人气热搜。一夜间,这诗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原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带着学生一起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和他们一样,从大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哪些苔,人们看不见。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他的言与行为山区孩子种下发芽的种子,给予他们成长的希望,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太阳照不到的潮湿角落,并不意味着我没有青春,没有理想。只要我努力茁壮成长,总有一天,会有风来,凭着自己的力量以牡丹的姿态盛开。 苔,渺小细微,这我不由得想到当初踏入高中的自己。相对于初中,高中的平台更大,视野更阔,而我眼球转动的速度赶不上窗前世界的变化,似乎还未准备好,各类人、各种事、各样物已经以各自的姿态接踵而至。一切的过分“热情”令人应接不暇,本在初中如鱼得水的池中小鱼被扔进汪洋大海,莫名地跻身于庞然的海洋生物中,我迷茫、惘然得像见不到光的苔藓,不知如何是好,更看不到生长的希望,也许下一刻就会被大雨冲刷,连根不留。但微渺如角落里的苔儿,它既选择了前方,便不顾风狂雨骤,使尽浑身解数,也像牡丹一样盛开,管那花细,待风来,自芬芳。 既如此,高中也已流过六分之一,小鱼渐已习惯了海水的咸度,何不学苔?做沧海之一粟,汲取大海的能量和养分,即便渺小,梦不枯竭。就像苔一样,花儿如米小,不如牡丹艳,但努力盛开过,也就无怨悔。 潮湿角落里的苔,尽管身处“白日不到处”的天然困境,却能“青春恰自来”,不怕无光,不惧阴凉,无畏孤独,只为竭尽全力地去盛放。《苔》登上了人气热搜,大概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盛放的梦吧。
唐某人曰: 春天再明媚,阳光有背阴;逆境不自弃,苔花可绽放。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可以在潮湿的角落里自豪地盛开,无光、阴冷并不能阻止生命的萌动与蓬勃向上;“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被大山里的不起眼的教师和孩子唱响了,并成为微博热搜的“网红”。穿越时空,不同领域里的渺小事物竟然神奇地聚合如一,展现了“如米小”的美好与感动。 “即使是太阳照不到的潮湿角落,并不意味着我没有青春,没有理想。”大年初一,你随着一档电视节目瞬间茁壮成长了。相对于初中,你对高中生活还有不适应,不如意,还有迷茫和彷徨,更有“池中小鱼被扔进汪洋大海”的感觉,但你终究懂得这样的道理,即便再渺小,也要“使尽浑身解数,像牡丹一样盛开,管那花细,待风来,自芬芳”。 盛开过,就无怨;努力过,当无悔。在任何时空,生命都有值得精彩的姿态,一切取决于你的智慧和努力的程度。 2018年2月18日星期日,农历大年初三,23:23评阅 另: 感谢各位浏览此推送,望推而广之,与父母、同学分享你的高中原生态。若对此推送有任何评论、意见或建议,可直接通过对话框进行反映,期待你的参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