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伟壮观--西安钟楼 【绝品收藏】

 博览606 2018-02-19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
 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钟楼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解放后,人民政府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  。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过去是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可以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封闭,环楼体周围开辟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浑然一体。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皇权社会当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天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我的西安之旅(五)钟  楼  【文字有改编,图片原创】 - 远山的呼唤 - “远山的呼唤”欢迎您


  既名“钟楼”,其上的“钟”就不可不提;钟楼一开始悬挂的并不是现在这口大钟,而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景云钟铸成于唐景云二年(711年),钟高二米,直径达一点五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安史之乱中,迎祥观和钟楼化为灰烬,景云钟也废弃不用。及至明代钟楼在原址上被重建,景云钟也得以再度面世。钟楼东迁,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地名“桥梓口”因此而得名。奇怪的是,虽然钟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当时民间流传了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也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为景云钟怎么也不响,最后只好按照1∶1的比例再造了一口铁钟,悬挂于钟楼之上。所以说,从明朝修建钟楼至今的600多年里,曾有三个大钟与西安钟楼有关;铸造于唐代的“景云钟”为国宝级文物,为了更好的保存和收藏,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并禁止出境展览。铸造于明代的铁钟现收藏于小雁塔所在的西安博物院内。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钟是1996年为了恢复古城“晨钟暮鼓”的历史景象,西安市政府仿制唐景云钟而铸造的,也是最年轻的一口大钟。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且音质嘹亮雄浑。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数百年的晨钟暮鼓在古城再此响起,这一传承了数百年的历史景象再此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