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衣带 腰间的花样

 昵称7563359 2018-02-19
宋太祖晚上召见大臣陶谷。陶谷见帝,却不肯进屋。太祖遂意识到,这是自己忘了扎腰带的缘故,于是忙令左右取袍带束之。腰间的这三尺薄带,从来就关乎体面,又岂敢掉以轻心?

所谓绅士,就是腰束大带的已婚候补官

古人的衣服早期多以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来代替纽扣,这种小带叫“衿”。此外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也就是今人常说的“腰带”。除具有束身、装饰的功能,大带还多了一层身份象征的意味。

带钩是如何与皮带固定的?

《诗经》中收录了一首先秦时期曹地的民歌《鳲鸠》,“鳲鸠(shī jiū)”即布谷鸟。歌里有这么一句:“淑人君子,其带伊丝。”伊丝就是大带,一般用素丝制作。士这个阶层所用的大带叫“绅”。“绅”字从糸从申,“申”有“婚配”、“生育”之意,故“绅士”指的就是以宽大的帛带作为已婚标识的候补官员。

唐代鎏金嵌宝玉带饰
摄影/动脉影

大带,在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中,形制是这样的——“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而结于前,再缭之,为两耳,垂其余为绅,下与裳齐。”按此说法,绅又具体地指大带末端的下垂部分。《论语》曰“子张书诸绅”,看来在紧急情况下,飘逸的绅还能做为书写的记事本。官吏记事通常用一种名叫“笏”的板子,不用时将其插于腰间,所以到后来,人们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为“搢绅”。

突厥人引领的腰间潮流

皮带的历史相当久远。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即有“男子带鞶,妇人带丝”一语,鞶带就是皮带。早期,先民们用带钩来固定皮带,带钩又称“犀毗”,迄今发现的最早实物,来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带钩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随后,一种起源于阿尔泰地区的新款皮带——蹀躞带,伴着丝路的驼铃声一道传入东土,成为隋唐的新时尚。

蹀躞带由皮革和金属制成,所谓“蹀躞(dié xiè)”,指的是从腰带带銙(kuǎ,金属片)穿孔引出的下垂小带,可用来挂东西。《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五品以上武官要配蹀躞七事,七事指腰带上悬挂的佩刀、刀子(小型刀具)、砺石、契苾真(楔子)、哕厥(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考古学家冯恩学先生认为,内陆的蹀躞带来源于突厥文化。它原本是适合游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带式,对农业社会生活而言并不适用。故而至唐开元时,七事便皆已废弃,北方诸民族则多沿用至宋元。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