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记听王羽佳弹斯克里亚宾作品印象

 shuzechi 2018-02-19

难得王羽佳来一次武汉,这次(2015-5-29)终于听到了她的专场独奏音乐会,曲目庞大而极富挑战性。


上次听她的
现场是在北京与巨匠阿巴多率领的琉森乐团合作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协,那次的独奏仅有几首返场的斯卡拉蒂奏鸣曲。其后对她的艺术 成长的了解
全都是来源于视频和音频资料。透过这次听现场,得以印证和更新了一下对她的种种印象,感受了一回必然的不可阻挡的“羽佳风暴”,也跟着在人群中肆无忌惮为每一曲的高热度冲刺而吆喝并不吝贡献掌声……


这是现实中真的如节日般的古典音乐会,想来实在难得!羽佳名气太大,国际各地媒体的如潮赞誉早已多到没法全都引用到一张节目单里。“女神”般的光芒如日中天,也确是有极多理由成为世界各地钢琴听众关注和强烈喜爱的热点。


音乐会的曲目总量庞大,正式节目设计为肖邦与斯克里亚宾专题,很用了心思。斯克里亚宾作品演奏了少量前奏曲、B小调幻想曲、以
及第九奏鸣曲。肖邦作品是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与B小调第三奏鸣曲。此外还必不可少地演奏了钢琴家擅长的炫技类作品----《伊斯拉美》和经过再度改编、华丽度进一步升级的《土耳其进行曲》等作品。音乐会听完,曲终人散,本拟将种种印象付之一梦便罢。不料有友人一再鼓动,希望我最好画蛇添足一点什么。当下思忖一番,觉着似可顺着实际印象总结一点“第一感”。囿于篇幅,此篇仅限于略谈本场演出的斯克里亚宾作品印象。至于肖邦二首奏鸣曲,有机会再另谈。


王羽佳的气质,弹早期的斯克里亚宾是近乎本色出演的,尤其小品类的前奏曲,一碰琴就能直入角色。斯克里亚宾早期所作前奏曲,似是踏着肖邦的足迹前行,徐徐轻吟之间,掩不住遗世独立之美。换做气质不太对应者,任他抒情和陶醉,前奏曲弄不好就演绎成“欠揍曲”啦。话说羽佳选择这首独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开场,隐然有旅者踽踽独行的意味在其中。美丽得有些脆弱的旋律与宽阔得令人心神微荡的和弦,得肖邦之神又有别于肖邦之型。钢琴家的类型与所选曲目的关系犹如人之于服装。假定羽佳是外冷内热型钢琴家,当“热”尚不到需要释放的时候,则适时的“冷”是很“冷艳”而别具光彩的。一首短短的开场前奏曲,其实是钢琴家袒露着心中所爱。


第二首前奏曲(作品11之8),进一步肯定了羽佳对于斯氏作品某种程度的本色契合状态,无需过多渲染,斯氏气质已然轻轻流露。两首小前奏曲演奏时首尾相连,自成佳配,将它们合二为一地欣赏亦是十分自然。


前奏曲之后,本场音乐会最令我期待的作品----作品28号的B小调幻想曲奏响了。此曲无疑可列入斯氏身处浪漫主义时期的最高杰作之一,亦可能是最难演绎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综合难度大约超过斯氏的第四奏鸣曲,不亚于第三奏鸣曲,音乐上比“第三”更难把握一点。


看整个二十世纪钢琴演奏史,留下这首美丽绝伦的B小调幻想曲的完美演奏录音的钢琴家几近于凤毛麟角,不得不令人大感意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誉为斯氏音乐"最佳代言人"的斯氏女婿索弗朗尼茨基(Vladimir
Sofronitzky)录有此曲。也许是"知翁莫如婿",索氏的钢琴语言的确最得乃翁之精髓。然而,单就此曲录音而言,虽其精神接近于理想,却概因当年演出状态之起伏,技巧层面留下瑕疵,终不免遗憾。八十年代,前苏俄大师里赫特尔(Sviatoslav
Richter)留下了实况演奏录音,但也许大师其时心境已不再沉浸于缱绻一类,故虽法度轩然、布局严整,但作品中的凄美悱恻处却难说动人,不无遗憾。十年前现场有幸聆听俄罗斯七零后最杰出钢琴家阿卡迪-沃洛多斯(Arcadi
Volodos)的演奏,此君素来音乐极其唯美,气魄也大。但不知为何,那天也少了几分幻想曲的天马行空,显得或辉煌或谨慎或考究,若论作品之风骨,仍似不尽理想。此后又陆续听过几次优秀同行的演奏,虽各有特色各擅胜场,但也使得原有的遗憾保持着延续态势。


本次听王羽佳演奏《B小调幻想曲》,深知她要兼顾该场音乐会的其它很多首大型曲目,未必能全情演绎一首安排在这么靠前的作品。但还是期待她外表“桀骜”、内里蕴含至柔的某种气质能够接近这首音乐性很难的作品。演奏听下来实际应是快快的九分多钟不到十分钟而已,但对于特定的观察视角而言,这部作品实际可以是个庞然大物。


观察事物,随着视距视角的极大不同,印象差别可以大到永远无法统一众人的观点。《圣经》里有这么一句话:“……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深刻地启示着人们某种重要的道理。羽佳虽然弹奏速度很快,但有心人如果都仔细听辨,仍然能够感受到她在兔起鹘落之间注入给作品的大部分细节特质。实际听下来可算有令人愉快的发现。


《幻想曲》第一主题需要宏伟的格局,稳定的框架犹如浑然天成。而其中主要动机又是自带有强烈冲动特质的。过去许多演奏版本之遗憾之一就在于进度上控制不好这个冲动的动机,导致其发展进程一团模糊,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王羽佳拥有较强的冲动型气质,但是这第一主题段实际上控制得较为平衡,个中原因涉及专业技术细节,这里不深究。可以大致确定的一点是,第二主题因此得到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主题本身太过美丽,有时候很难瞬间分辨是作曲家写得美,抑或是演奏家弹得美了。其实一句口头禅对此有描述:两好合一好。
值得一提的是,羽佳的超敏感气质在触键的一瞬间,融入进了这个至美的主旋律。其实她仍是弹得稍嫌太快,但考虑到她为全曲所作的速度定位,这样的快又有了成立的理由。第一主题的阳刚和深湛在她身上也是颇有不足的,而现场却是成功的。整曲随后的发展,羽佳弹得不算是够雄伟,但她的惊人爆发力间接弥补了很多。少了些厚重仍属遗憾。厚重这个东西不是凭迅捷的力量轰炸可以代替。


另一方面,在演绎变奏式的复杂织体时,羽佳在高速度中的“声部剥离”能力发挥了威力。无论速度多快,她也在瞬间拽住整个庞大音响织体中的核心关键音,并大力简化干扰性的声响,让音乐织体中的主、次两方面材料能清晰地进行交锋。这一切过程也并不沉溺,而是尽力使之简洁。这样的演奏结果或许难免有作为听众的笔者的主观“加工”,或许是她也确有此意。无论如何,全曲能给人较难得的整体感,羽佳的情感性的、手法上的简洁处理作用很大。


被称之为“黑弥撒”的斯克里亚宾第九钢琴奏鸣曲,王羽佳也令人惊讶地没有使用具有压迫性的强烈方式来提升作品的动力和紧张度。这是很多演奏家都会考虑的努力方向。技术运用的方式这里也不拟多谈,唯打算谈及印象而已。现场的表现是我十分乐于听到的一种路线:任由节奏多变,演奏者坚守着作品的脉搏,让它一如健康良好的心脏一直稳健跳动。而这颗心脏所属的那个身体,却在不断经历着外界的大浪和风雨。作品的开头有较为慎慎的定速,这也透露了作为著名的“无影手”的王羽佳的严肃状态。作品的展开部分和高潮部分都遵循了古典主义的许多原则。尽管作者本人在创作之时都未必还希望他的作品生存在这些古典原则之下。这里主要想提及的是,羽佳谨慎的速度控制方式,使得作品中繁杂混沌的部分被勾画得清晰了许多,从而大大的给现场表现加分了,这是令人愉快的聆听。


此处顺便提及一下本场音乐会掀起听众狂热的巴拉基列夫著名炫技作品《伊斯拉美》,羽佳的如闪电般快速的手指果然能够点燃听众观众的狂热。但实际从音乐角度来看是过于快了,细节以及力度的流失是必然的。凭借着她近乎“不讲理”的爆发力和极速驱动力,毫无疑问赢得了现场如潮的情绪推动也是事实。可见艺术家根据自身条件有所取舍,算是各显神通吧。


以上分享一点王羽佳本次武汉独奏会在斯克里亚宾作品的部分带给笔者的直观印象。希望这番小记能成为一块引玉之砖,如是这般,请读者朋友们鼓掌谢谢“砖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