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分蘖和叶的生长是同伸的,包括我们前面说过的根,水稻是叶、蘖、根同伸。掌握这些,有助于我们科学管理稻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合理调控,取得最大的光合群体效应。 水稻的分蘖,具有分蘖功能的叶位是不完全叶,因此,国际水稻研究所吉田昌一,把不完全叶称为第一叶。水稻的分蘖,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发表过。这里我只想说说抑制水稻分蘖的因素。 那么抑制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播种或插秧密度过大。 二、插秧过深 三、灌溉过深或缺水 四、氮肥缺乏 我们通常认为,水稻品种间存在着分蘖力大小的问题,这是错误的,所有的水稻都是按照同伸理论来分蘖的,因此,分蘖力本身没有大小之分,而真正的是对这些抑制分蘖的因素敏感程度不同而已。大多数“分蘖力差”的品种,对播种的插植密度因素敏感。而我们恰恰错误地认为,对这些品种的播种量要加大,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越加大,越不爱分蘖。也有的人问我,是主茎穗大还是分蘖穗大的问题,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回答这些朋友的提问,分蘖和主茎是一对竞争性的互助关系,主茎成穗率大小与分蘖有无呈正相关。而具有分蘖的主茎无论是在穗大小上,还是空秕率高低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分蘖的主茎粒数可以增加29.8%,而分蘖的粒数仅比无分蘖的主茎粒数减少10.1%。无分蘖主茎和分蘖空秕率相差无几,而有分蘖的主茎空秕率则减少44%左右。因此,水稻的主茎必须在有分蘖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结穗。但分蘖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多地分蘖就会产生过早封行,会产生郁蔽,影响最下面倒四节间的充实(详见《水稻为什么倒伏》一文)。会造成倒四节间壁薄。干物质量储备不足。不仅可以造成倒伏,还会造成穗部营养不足而影响千粒重和出米率。 那么,怎么样来调控分蘖呢? 首先,准确确定本田插植密度(苗数/平方米),按照相应的行、穴距来确定播种量,按水稻千粒重25克计算,40粒/克,每盘为648穴,这样就确定了每盘的播种量。 其次,待水稻长到N-n叶龄时,看看田间的分蘖茎数是否达到了计划收获穗数的80%左右,如果达到,要及时排水晾田控蘖,控蘖的方法,是垄沟或脚窝(车辙)有水,地表无明水,而不见裂,如果裂缝超过0.5厘米,则要串一次水。如果下雨,要及时排水。达到N-n 1时,无论是否达到计划收获穗数的80%,都要控蘖。如果在N-n之前,达到计划收获穗数的80%,也要控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杈够不等时,时到不等杈”。 第三,在水稻分蘖期只追施一次分蘖肥,坚决取消所谓的调节肥。按寒地水稻栽培来说,整个六月份为禁肥期,严禁施用氮肥。 通过这样的调控,水稻就会有一个较好的光合群体,为高产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我们传统种稻上所说的“有收没收在于灌,收多收少在于排”也正是这个道理。 下一讲,我们讲穗的生长 |
|
来自: 昵称26817710 > 《水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