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路人皆知,但殊不知这些话是一些心中羡慕嫉妒恨的人说的,说这话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痛恨曹操那样的人,因为自己没有做到,与其是一种辱骂,不如说是一种眼红。这事也许得从赤壁之战说起了。 话说在曹操五十万大军进攻东吴时,孙权心慌了,尽管东吴占据天险,又有周瑜鲁肃等大才,但在面临如此强悍的敌人,孙权心里没底了。于是他召开会议。讨论是投降还是进攻。 历史记载是这样的:孙权聚群下会议,大多数主张迎降。其理由是:曹操托名汉相,和他拒敌,似乎是反抗中央。(二)曹操已得荆州的水军,又有步兵,水陆并进,并非专靠马队,所以长江之险,并不足恃。(三)则为众寡不敌。 庭议中只有鲁肃不开口。孙权出去更衣,鲁肃却跟了出去。孙权知道他有话说,握着他的手道:“你要说什么呢?”鲁肃道:“刚才众人的议论,是要误你的,你别要听他。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却使不得。为什么呢?我在你手下,不过做个官儿,投降了曹操,官还是有得做的,你却怎样呢?”这几句话,正合孙权之意,孙权便表示采纳。这时候,周瑜因事到鄱阳去,鲁肃便劝孙权把他召回,共商降战之计。周瑜到了,就决定迎战。他的理由同样也有三点:(一)北方并未大定,加以关西还有韩遂、马超,曹操的兵决不能作持久之计。(二)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荆州的人又非心服。(三)而且大寒之际,缺乏马草,天时亦不相宜。 后来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理由也大致相同,于是孙权就决意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了。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当时两方的兵力:大约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共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约在五万左右。两方的兵力,约1:5 但在地利及军队的长技上说,南方的兵却是占了便宜的,而黄盖又进火攻之计,就在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败。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着江陵,自带大兵北归。周瑜又跟着攻击,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弃了。于是长江流域无复北兵踪迹,而南北分立的形势以成。赤壁之战,就以此告终,军事上的胜败,自古便是兵家常事。 但在这其中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以为曹操是当然要抵抗的,其中更无问题。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怎么能知道具体原因呢? 曹操一生戎马生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曾刺杀董卓,到死都不肯称帝,可能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贼。 然而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这无论是从主观上说,还是客观上说。赤壁之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倘若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拼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从东吴来说,孙权的抵抗或许会给他带来更大的辉煌,毕竟胜了就会有机会统一天下,取得帝业。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三国志·鲁肃传》说:鲁肃初到江东时,回东城葬其祖母,他有个朋友,劝他北归,鲁肃意欲听他,特到江东搬取家眷,周瑜却劝他,说从前人的预言,都说“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劝他不要回去。又把他荐给孙权。见面之后,甚为投机。众人都退了,孙权独留他喝酒。谈论之间,鲁肃便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后来孙权称帝时,“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又说:孙权称帝之后,聚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也举起笏来,要想称颂功德。孙权却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从这些史料中可见自立野心,推倒汉室,孙权和周瑜、鲁肃等,早就有之。赤壁之役,孙权聚众议论降战时,反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不知帝制自为的,到底是谁,还要脸不要。 那么那句话的下面一句就很显然了,整句读起来就是: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权虽假名扶汉,实为自取。相比起曹操,孙权等人实为虚伪。 |
|
来自: 昵称30604781 > 《历史政治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