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当时国家太多,为防御他国入侵,以秦、赵、燕为代表的国家都不断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动用近百万劳工,全靠人力修筑长城。 此后一直到明朝,历代大一统的汉人王朝几乎都会加固增修长城,甚至连清朝也进行了修补。历经2000多年的积攒,连续长达几万里,又称作“万里长城”。 说到修长城,很多人认为:游牧民族经常神出鬼没,中原王朝很难找到他们,就算找到又很难打过他们,索性修个长城来进行防御。归根一句话:怕挨打,那我把自己圈起来好了。所以,长城带上了闭塞的色彩。 其实,我们低估老祖宗的智慧了,游牧民族是每个大一统农耕皇朝的心头大患,那这么办呢? 修长城的高昂代价会让对内的统治变得危险,秦朝就是例子。 主动追击的代价也很大,汉武帝打跑了匈奴,国本也被掏光了,草原上更多的部落又冒出来了。 后来发现:游牧民族虽然战力强悍,但有一个天然弱点:逐水草而居!他们日常生活或者南下骚扰,必须沿着大河,不然牲畜没有水草,全得死翘翘。 所以,长城的另一个作用是:锁住河流,把“水草丰美”的地方围进来,比如河套地区等。游牧民族想要补给或者南下,就必须来攻下这些关卡。这对中原王朝来讲,完全就是在城墙根下以逸待劳。 另外长城不光是一堵墙,而是绵延千里的防御线。有城墙、兵站、粮仓、烽火台等功能。长城圈出来的大片土地,简直就是古代的。 农耕社会完全可以自己自足,而游牧民族的生产能力极其落后。长城的阻挡,限制他们获得武器、粮食的能力,相当于用经济手段遏制游牧民族的发展。 比如明朝,禁止向草原售卖铁锅,就防止他们把锅砸了铸造兵器,以消耗其战斗力。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在某些关卡进行“互市”,通过控制盐、茶、布匹的资源的输出,挑动游牧民族的内部斗争,平衡势力,让草原上无法统一强大。 要知道,明朝让察哈尔部垄断了张家口的边贸,察哈尔一直忠于明朝,直到多尔衮把察哈尔从辽东打到了青海,才敢放心大胆的越过长城,入主中原。这就是贸易的“怀柔”“政策。 所以长城是农耕民族的对抗游牧民族的有效法宝,并不是老祖先拍脑袋想出来的躲避策略,更不是什么落后的象征。当然,如今只剩下旅游作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