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红包极简史

 龙叔文馆 2018-02-20

抱歉~视频中厌胜钱读错了,应读为厌(yā)胜钱。


祝各位极简史的朋友们

新年快乐   福气旺旺旺

极简史和无奇不有研究院联合出品

《一本道史》视频系列

今天是第一期哦



何谓压岁钱?

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给的定义是

过春节时长辈给小孩的钱


其实它有三种说法:

压祟钱

压惊钱

压岁钱


我们一 一来说


压祟钱


古时候有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叫



专爱在大年三十夜搞偷袭

趁孩子们熟睡时摸头



大人们怕祟来害孩子

点亮烛火,团坐不睡

称为 “守祟



嘉兴府有户人家

老来得子

担心孩子受伤害

就让他一直玩

保持清醒状态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

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

终于还是玩得倦了

沉沉睡去时,铜钱放在了枕边



祟还是来了

老夫妻想喊救

却发现声音卡在了喉咙

眼睁睁地看着祟掀开了帷帐

就在祟即将碰到孩子时

枕边射出金光

将其逼退了



原来那八枚铜钱是八仙化身

人们就称它们为“八仙钱

因为“八仙钱”能镇“祟”

所以又叫“压祟钱



当然后来它逐渐失去“压祟”的意义

而成为一种习俗

大人等孩子熟睡后悄悄放在枕头底下

等孩子醒来后就可以打开红包去买心仪的玩意了


为什么是用红色的纸呢?

因为始自周朝,红色就是祥瑞的象征

周人对红色有偏执的追求


丧葬要选在红日初升时;

打仗要骑乘红色的骏马;

祭祖的牲畜也要红色的。


“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礼记·檀弓上》


(右上角太阳中的红色乌鸦,名为赤乌,先民们认为太阳中有瑞鸟。夸父逐日的传说亦表现了先民对红色的崇拜~)


压惊钱


有一种凶兽



会在大年夜出来害人

大人们就会燃放鞭炮吓跑它

用食品来安慰小孩



宋神宗年间

某年春节夜晚

副宰相王韶的儿子南陔

跟随大人游玩时被拐走绑票

拐走途中恰遇朝廷车辆

南陔大声呼救

被救了下来


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



自此之后

人们逐渐用“压惊钱”代替食物给孩子压惊


压岁钱


这种反倒是晚辈孝敬长辈的

“岁”即岁数

压岁即压住老人的年岁

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公元前202——220)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

也叫

厌胜钱

大压胜钱

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是专门铸成币状兼具赏玩、辟邪功效的物品


为何叫厌胜呢

因为厌胜是古代一种巫术

意即“厌而胜之

即用法术诅咒或祈祷

以达到制胜厌恶的人、魔之目的



汉代的压岁钱

长方形

顶端雕刻龙、蛇等祥瑞动物



“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王黼《宣和博古图录》


再比如下面这枚



刻有一只梅花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梅花鹿是传统吉祥物之一


因它与“禄”谐音

含“高官厚禄”之意

深受读书人喜爱


👇

(618——907)


春日

宫廷中出现“掷钱为戏

到“散与金钱

再到“赠洗儿钱

(洗儿在《生日快乐极简史》中出现过哦)


杨贵妃生子的时候

唐玄宗就赏赐她洗儿钱

除了贺喜

亦能帮新生儿避邪驱魔



“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司马光《资治通鉴》



(960——1279)


压岁钱又名随年钱

“随年”有两层含义

第一,在过年的时候发放

第二,根据对方年龄发放


过年时,一位女施主进庙给众人发随年钱

有位僧人大言不惭地自称圣僧

要发一赠一


女施主就询问他的年龄

对方哑口无言

因为在宋朝,压岁钱都是按年龄发的

要想拿双份,就等于咒自己年龄翻倍



这样一来

宋朝小盆友的压岁钱确实有点少了

比如一个十岁的孩子去拜年

人家给他十文压岁钱

按当时的购买力折算

才合人民币五块


宋朝还有一种压岁钱跟年龄无关

那就是

后妃为皇子挂在床头上以镇邪的那串压岁钱



中记载

这串压岁钱乃“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

也就是将120枚金币串在一起

以祝福皇子福寿绵长

活到整整120岁



六岁那年去亲戚家拜年

就得到过这样一串压岁钱


陆游虽非皇亲国戚

但他姨妈的婆婆是秦国公主

(秦国公主是宋仁宗的女儿)

公主见这小鬼头问一答十、思维敏捷

还给自己磕头

一时高兴坏了

就给他发红包


包括小块的贡茶砖

和一串120枚金币的压岁钱

挂到了陆游脖子上


今天闽南亦有此风俗

俗称“吃百二

不过已非皇子独享福利

每个小孩都可以享受到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曰:“圣僧前著一分。”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道原《景德传灯录》


“饼茶一銙,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


宋代是由儿童来守岁

儿童彻夜不睡

大人则睡觉


有诗为证



让小孩守岁的原因之一是

大人出门拜年

但凡有小孩跟随

被拜的一方遵照礼节需给小孩压岁钱


如此一来,显得拜年毫无诚意

倒像带着小孩到处跟人讨红包


(史壳郎:图是清代的,因为找不到其他的啦)


为了避邪,拜年最好不带小孩

可如果不带的话,小孩会哭闹

故让小孩熬上一宿,次日大睡


当然含蓄的父母们绝不会这样跟小孩说

他们只会说“守岁爷长命,守岁娘长命


还有就是前文提到的“压惊钱”

之前都是给小孩食物压惊

至宋才发展出压惊钱


(1636——1912)


清代压岁钱多是用红绳串上百枚铜钱

取其长命百岁之意



在串法上

有串成鲫鱼形的、如意形的或龙形的

取“钱余”、“钱龙”之意


《燕京岁时记》: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


有考验智商的

比如下面这款



这枚花钱从右边逆时针分别是“隹”、“五”、“矢”、“止”

乍一看莫名其妙,但是要连着中间的方口一起看

就成了“唯吾知足”,这就是组合字的奥妙

(隹,念zhuī) 


另外还有



它在《红楼梦》中频频出现

其实就是样式精致的小金银锭

与市场上作流通货币之用的金银锭

不同在于其上一般铸有考究的吉祥字样


当然也只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才送得起了

有诗为证



人家发红包都是直接给金子

看起来是不是倍有面子



清代达官贵人还会在水饺里面藏

金银小锞及宝石

为了祈福

这一习俗在莫言小说中也有反映



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与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之中,以卜顺利。”


(1912——1949)


红绳逐渐被红纸替代

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

寓意为“长命百岁


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

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

象征

“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

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

因为“联”与“连”谐音

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

由于之前国民党实行币制改革

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

100块跟今天1分钱差不多

也就能买俩糖球儿吧——连包装都没有的那种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步

收兑和肃清国民党政权发行的货币

压岁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

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

然后屁颠地跑去合作社买鞭炮、零食

一路上钱被攥在手里直到捂出汗来



另外台湾的朋友给小孩发压岁钱

忌讳发奇数

比如说8元、10元、100元都行

不宜发给7元、9元、99元

中国大陆无此忌讳



行情见涨

红包也就两毛五毛的

钱一到手就去买小人书、甩炮儿、爆米花



家庭条件差的

几块糖替代“压岁钱”

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压岁钱给的多了

开始5元、10元地给




钱多了,反而不太兴给压岁钱了

平时的零花钱把压岁钱比下去了




多数家庭的红包基本就是将钱“转了一圈”

其实最后仍回父母手里

顺道满足了父母们的虚荣心


原本意义是表达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而今却成为了一种人情负担

更有甚者还成为不良人受贿的借口



2014年

腾讯旗下产品微信推出微信红包功能

大有取代实体红包之势

(当然还有微博红包、支付宝红包等

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人觉得发微信红包类似微信转账

毫无意义

其实不然

转账是一种直接而单纯的交易行为

而发红包不仅仅只关乎钱

更多了一层人际关系的情感流动

多了祝福和吉祥的意味


 




在《故乡过年》中写道

年夜饭的饺子包进了钱

孩子们都盼着能从饺子里吃出钱来

莫言大大就故意在早中饭吃少

有一回年夜他一连吃三碗

把胃都给撑坏了



在《童年的春节》中写道

她收到红包中多是墨西哥银元

懂事的她都交由母亲保管


据她后来自述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

她把自己积攒的10元压岁钱尽数

交到申报馆,捐给起义军

那年她才11岁



在《过年》中写道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家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莫言《故乡过年》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一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冰心《童年的春节》


- End -

本文由史壳郎2号编写

视频制作:无奇不有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