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为何崇尚圆形建筑

 琰棱行摄记 2020-11-10

走过很多城市,看过很多美景。这些年的行走,每每在旅途中看到那些特色建筑,都非常亢奋,总是相机不离手拍个不停。

流连过无数古今中外的特色建筑,客家围龙屋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中国特色建筑之一。这一次的行程来到大埔的花萼楼、兴宁的磐安围和大夫第。

花萼楼

大家都知道福建有土楼,其实广东也有哦。在梅州大埔县大东镇,有广东客家第一圆楼之称的花萼楼。花萼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8年,距今已近400年的历史。

花萼楼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和文化瑰宝。

花萼楼风格独特,设计精巧,布局合理,便于防卫,功能齐全。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

春节期间走进花萼楼,家家门前都贴满了喜庆的春联,挂满了灯笼,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鹅卵石路上还能看到炮竹燃放后的屑末,犹如石缝里长出来的“红色苔藓 ”。

花萼楼居住的人已经很少了,诺大的楼层间显得格外空旷。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坐在塑料凳上,从门口眺望,大概早已经习惯了游客的人来人往。

花萼楼楼高11.9米,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以大鹅卵石做基础,小鹅卵石铺地面,光滑如故,墙体为夯土。

400多年的风雨只留下沧桑的印迹,依然坚固如初。

古有“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的岳飞表忠心。

在花萼楼的墙上,还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痕迹,显示了客家人尽忠尽孝的传统美德。

参观花萼楼用不了多久,一个小时就足够了,屋外还围了一圈的老房子。岁月斑驳了历史的痕迹,与花萼楼相互映衬,形成这个村落独有的特色。

磐安围

客家古民居磐安围始建于1895年,历时16年竣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历经百余年风雨,磐安围仍完好无损,成为兴宁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民居。

其名“磐安围”为“坚如磐石,安居乐业”之意。该屋为土木石结构,其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三堂四横一围一池一禾坪,房间122间。

以夯土墙和木石构架承重,灰瓦硬山顶。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大小天井共21个,抬头就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

中轴部分为三堂屋四横屋,横屋后面是半月形围龙,堂屋前是长方形禾坪,禾坪前有半月形池塘,整体布局就形成一个圆形。客家人信奉天圆地方的理念,而且把这个理念加入到建筑中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空旷的半月形围龙之间的空地,被称为“化胎”,村民晾晒着床单和衣服,尽显生活的气息。

乡村的空气清新,就连天空都是蓝色的。节奏很慢,心情很美。斑驳的墙壁,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与众不同。

大夫第

大夫第坐落于兴宁的罗岗镇,从磐安围出来,我前往大夫第一探究竟。

大夫第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外为夯墙,木砖瓦面。与后来兴建的朝议第、磐安围一样,均有围背水沟,斗门屋形似微式硬山顶,大门对联云“根深唐世系,泽沛汉山河”。

四堂一围龙,占地面积6248平方米,建筑面积4828平方米,房120间。天井里长满了苔藓,墙壁也大多都脱落了,仿佛在告诉人们,这座宅院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穿梭在房屋间看到了一群鸡,在一扇木门面前徘徊,似乎这房子就是它们的窝。它们的存在,给整个屋子增加了生命的气息。

再继续往前走,一只土狗在眺望。它不认生,表现得非常友好,没有对我乱叫。

房间一个挨着一个,半月形的天井让整个空间变得宽敞起来,不会让人感到拥挤。

在大夫第里面逛了一圈,我更喜欢大夫第周围的景色。大夫第门口有一个很空旷的禾坪,地上满是爆竹碎屑,春节期间这里应该有不少祭祀和庆祝的仪式。正在晾晒的鱼干散发着微腥,也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大夫第门口也有一口池塘,客家的很多大型建筑,门口都会有一口池塘,似乎是有某些风水学之说。大概是以水为财吧,另外还有养殖、灌溉和消防的作用。

蓝天、白云、古建筑、池塘、浮萍和油菜花,自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很多花朵都有它的花语,油菜花的花语是加油。我希望自己永远怀着那颗童真的心,为灿烂的梦去加油。

每一座城都有独属于它的故事,如果只是匆匆一瞥,看到的仅仅的古老的房子而已。

我会去网上找资料,更会问当地人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对古建筑历史的了解。

每走一步路,每去一座城。我都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厚度。生命的精彩就在于不停地奔走和探索。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