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最初是以“按之快然”,“以痛为腧”的形式被人们发现的.那时的穴位既无固定的位置,也无固定的主治性能,没有脱离原始的雏形,也就是说还没有固定的特异性质和实质基础,当然不可能有名称的存在,所以概称为“阿是穴”、“天应穴气“不定穴”等。其后,随着针灸学的发展,肯定了愉穴的部位和性能,具备了特异性和实质的基础,因此,穴位的名称才逐渐出现。从脑穴命名多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学说为根据来推论,腧穴名称的制订,可能娶始于东周,至战国时方渐趋完整。 腧穴穴名的制订,由于去古已远,目前已很少有人能逐一地解释清楚.历代医学文献中,有关讨论穴名意义的著作也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现在可以查考及见到的,有隋代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第九卷十五络脉篇所载十五经穴穴名意义的注解。还有杨氏撰注的《黄帝内经明堂》一书,对十四经经穴也曾作过解释;可惜此书现存者唯手太阴一卷十穴(内少云门穴),其余部分均已散佚了。唐代孙思邀的《千金方》及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均对脑穴穴名的意义作了综合性的叙述,如“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但未逐穴地注解。唐宋以下,甚少发展,直到清代,有海阳程知扶生氏撰著《医解》一书,其中对十四经经穴逐穴地加以解释。但此书刊行不广,医史鲜载,多为好古家所搜集珍藏。除此以外,少有途释穴名的专著了。 腧穴的特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古人根据腧穴的特异性,首先将其归纳成概念,然后制订出腧穴名称.其方法约有下列四种。 (1)比拟法:此种方法是以脸穴的特异性为基础,结合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特征,根据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现象和性质,用比拟的方法来刻划和记述所要命名的脸穴,从而使这个穴位的形象或功能通过名称具体地反映出来。 古人观察到经脉内经气的作用和影响,有和流水相似的地方,因此就用水的流行现象来比腧穴的功能而制订名称,如将经气所入处的穴位命名为海、泽。例如手太阴的合穴自寸口上量其长盈尺,故名为“尺泽”;手太阳属小肠,其经气所入之合穴,命名为“小海”。将经气深集处的穴位命名渊、泉.例如手太阴之原穴,由于脉气大会于此,博大而深,故名“太渊”;足少阴属肾为水经,故命经气深集之郑穴为“水泉”。经气通过比较狭窄处的腧穴名为沟、渎如手少阳所行之经穴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手腕属上肢,“肢”字古与“支”通;脉气行过此穴,狭窄如沟,故名“支沟”;又如足少阳有一个穴位在辞骨外,膝上五寸处,上当风市,下临阳关,此穴居中,颇为狭窄,所以名为“中渎”。经气通过比较表浅处的腧穴名为池、绪,例如手少阳在手背部的“阳池”、“中诸”等. 又用人事来类比:市或府代表经气聚集处,如“风市”即指此穴为下肢风气聚集之处,故善治中风偏枯,是祛风的要穴;“中府”为中气府聚之处,故是手足太阴之会.道、里代表经气经过之处,例如手少阴属心,心藏神,神化而为灵,故其脉气所行之经穴,名为“灵道”;其通达表里的络穴,命名为“通里”.室、舍比喻经气留住的住所,如“意舍”、“志室”就是脾气、肾气留住的穴位。门、户比喻经气出入之处,如肝魂出入的腑穴称为魂门;肺魄出入之处为“魄户”.经气流注重要的地方作关、梁,足阳明在上腹部有二个穴位,正当胃气出入的重要之处,故名为“关门”和“梁门”。经气留住而深居之穴位,称为堂或网,如心神留住之处有“神堂”;心气募聚之处则称为“巨阙”。还有象征腑穴所在处骨肉起陷的命名方法:凡隆起的比作山、陵、丘、墟;低陷的比作溪、谷。脑穴位置在上的比喻为天;位置在下的比喻为地。都属此法范围,兹不逐一举例。 (2)象形法:此法假借其他事物外在的形象,直接描记脑穴所在处,各种组织的形状特征,从而定出名称,目的要把脸穴所在处的形状特点,通过命名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用作象形的事物有:动物、植物……等。例如:“伏兔”穴是因其处有肌肉隆起如俯伏的兔子相似而得名;“攒竹”穴的名称,是由于两眉攒聚时形如竹叶而来;还有“曲垣”穴,是因该处肩脚棘隆起,弯曲如墙垣一样,故以为名。都属象形的命名方法. (3)会意法:这是以腧穴本身在生理、病理、解剖上的特点,通过会意的方法,使它从名称上反映出来,其范围比较广泛。例如:手阳明的井穴—商阳,是因为此穴属庚金,金为商声,故名“商阳”;又如,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决断务求其明,“明”字从日从月,所以胆募命名为“日月”。 (4)写实法:此法实录脑穴的部位、生理、治疗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所以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例如:“肩髃”穴即此穴位在肩上锅骨端;“气海”实录了生气之海的生理作用;“睛明”反映出能治疗眼目视物不明的性能等等,都属此法范围。 上述四种命名的方法,有时常合并用之。例如“商丘”穴,因此穴属金(足太阴之经金穴)而定名为“商”(会意法);又因它所在处有骨隆起而取名为“丘”(比拟法)。又如·“前谷”穴,因位于手小指本节之前,所以用写实法命名为“前”;再因孔穴所在处,骨肉相会,凹陷如谷,所以用比拟取名为“谷”。均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更多中医针灸学习加微信号:xuezhenjiu!),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zhenjiu/20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