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松 | 是机器,不是人

 诺南 2018-02-20

田松教授


作者 田 松(本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 许小编 刘小编


◆  ◆  ◆  ◆  ◆  


“机器人”不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比喻。

“电灯”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它的语法中心词是“灯”,逻辑中心词也是“灯”,“电灯”是“灯”,是用“电”来运行的“灯”。

“电脑”则是一个比喻、一个夸张,“电脑”不是“脑”,不是用“电”来运行的“脑”,而是说,这东西很厉害,像“脑”一样。

“机器人”的逻辑中心词是“机器”,不是“人”。它是一个人形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机器状的“人”。

自从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机器人是否比人更有智慧仿佛不是一个科幻话题,而是变成了现实问题。有人欢呼机器智慧的进化,期待他们早日胜过人类;江晓原教授则频频发文,警告人们莫要养虎遗患,不作不殆。我对此类讨论一直没怎么关心,一来我觉得,这事没那么重要;二来我觉得,大家把词性理解错了。

昨天突然收到《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短信和邮件,原来欧洲议会已经在年初的时候讨论过机器人的“人格”及法律责任问题,并且沙特抢了一项世界第一,赋予了一名名为索菲亚(Sophia)的机器人以公民身份。

这消息让我有点儿恍惚,第一感觉是:不至于吧!比如某个城市赋予某条特殊的狗以荣誉市民,只是个象征。这个索菲亚是特例,还是通则?如果“机器人”应该获得人权,是不是“机器狗”就应该享受动物福利了?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全世界都知道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阿尔法狗自己是否知道?同样的问题是:这位索菲亚是否知道自己叫索菲亚,并且获得了公民身份?

机器与人的差与别,是个哲学问题,或者宗教问题,偏偏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我相信,科学家和技术家有能力让机器人突破一切图和灵的测试,让“外人”乃至于他们自己都分不出来它是机器还是人。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摄魂大法——把人变成傀儡。傀儡表现得像是一个自主的人,其实已经为人所控。机器人表现得像是一个自主的人,但其实只是一个傀儡。傀儡后面的主人,是为他设计程序的人。

所以,真正要警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造机器人的人!——他们把机器造得让人分不出来是机器还是人,想要干什么?

所以,真正要讨论的不是机器人的伦理和责任问题,而是科学家和技术家的伦理和责任问题;

真正要讨论的不是人类社会应该怎样面对这些特殊的“人”,而是怎样面对这些特殊的“机器”——如何限制、约束这些人形机器的开发与生产,正如不能随便制造毒品,不能随便制造武器!

至于其它的问题,都可以归类到对于机器的讨论之内,比如手机照相是否需要强制性地发出声音,并无特殊之处。

 

2017年11月5日

采石路 观闲塘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7年11月22日,第三版,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