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涅槃瑜伽生命智慧分享》

 lsy2333 2018-02-20

~ 「人生每個七年周期的變化(28-63歲)」

偉大的人智學老師魯道夫·斯坦納(Rudolph Steiner)說過,
人的一生 中每七年的周期,對醫生、教師、精神病學家、社會科學是至為重要的。如果對這些變化不略知一二,任何人都難以理解個體與他/她所處環境的關係。

28-35歲
隨著年數漸增,變化更加細微。從28歲到35歲的新的周期,舉例來說,是意識的創造性進程最為活躍的階段。研究者和發明者似乎在這幾年帶來最偉大的進步。有趣的是,物理科學發現了一些證據來揭示原因,事實上,大腦的聯結中心會在35歲左右達到效率的最高峰。

更為有趣的是,大多數偉大的宗教導師和哲學家,在35歲都獲得了至關重要的體驗。耶穌,佛陀,保羅,但丁,雅各布·拜門都是在35歲前後產生了最偉大的洞見。於是,似乎可以看出,如果生命的工作中會誕生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影響,可能就會在35歲時或其前後達到高峰。

在這一階段,我們開始估量自己,審視塑造了我們性格的情緒上的影響。我們開始決定什麽是真實的自己,什麽特徵是我們因家庭、同輩、社會的壓力而被賦予的。

35-42歲
從人生的第35年到第42年,根據個體的性格及其所在的環境是否允許,他開始體會到一種新的不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想要與他人分享“自己在人生中所得”的願望顯露出來。因此我們會看到很多成功的商人在他們人生的這一階段建造圖書館,或者向學院、藝術館等捐助。這一階段中,已經發展或實現的特質可能會被帶入更精微的層次。這幾乎是在讓一些特質展露出來,或許就像一朵花綻放了它成長初期已經長成的花蕾。

我們在這一階段開始重新評估我們在外部世界的行動所帶來的結果。我們的關係、事業、習慣、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全部會被詳細地審視、糾正或改變。這是要面對自己的滿意和不滿的時候。你也許會達到之前未曾啟及的高度、沒有發現過的了悟,或是觸碰到未被開發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一個人內在的天賦所迸發的深刻的突破性進展,毫無疑問會在某種程度上展露出來。然而,無論得到、實現了什麽,在之後的階段都將被擴大並整合。

42-49歲

在42-49歲的這一周期,通常會發生一個重大的變化。仿佛一個人將自己半生所有的經驗在這個年紀拿出來,開始消化,再從中汲取新的理想以及人生中新的方向。在這一階段以及隨之而來的時期,通常會有巨大的動蕩。生命中未被充分活出的面向大聲呼喊著要得到認同和允許。要在人生中寫下精彩一筆的願望,若之前未被達成,在這時就會在壓力之下呼喚行動。

在這個時候,許多人會以為自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中間,自此之後就會開始走下坡路。即使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通常會對此有非常強烈的感受,並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依此行動。人們會更換伴侶,改變人生方向,甚至試圖進行重大的個人改變,盡管後者可能會在最後一個周期才開始。

同時,情感的年齡和愛的成熟度最終會顯示出“無條件之愛”的跡象。如果這不是以輕微的程度顯露的,有可能這個人還是被封鎖在早年的狀態中。奇怪的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進入成熟的年紀後,情感年齡仍維持在孩童的階段,感到童年時期被拋棄的恐懼、嫉妒、占有欲。許多離婚及新的方向都在這一階段出現。

這一周期中,我們從老舊、一成不變的角色中轉化,以一種重新樹立的對個性的自信取而代之。我們準備好去取悅自己而非社會,並獲得對自己獨特性的真正的理解。與之相伴的是一種要表達真正自我的緊迫感,在一切都為時過晚之前。

49-56歲
在49-56歲的周期,以及之後的周期內,身體的變化會帶來精神和靈性的高峰。身體不再矯健、活力的衰退,逼著這個人將注意力更頻繁地關注內在。任何性格問題,比如失調、壓抑,毫無疑問地會在這一周期更為緊急。這也會反應在一個人的婚姻和職業等領域中。問題在於,我們必須學會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和自己共處。我們必須漸漸地適應自己剛剛變老的身體,適應這種長時間不容易“翹辮子”的生活狀態。

這是我們清理人生的時候,是時候進行靈性上的質疑、回顧我們的人生目的了。如果我們到了這一階段仍未弄清自己是誰,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那麽抑郁、情緒多變、混亂將不僅在我們醒著的時候折磨我們,也會令我們的夢境無法安逸。

56-63歲
這一階段通常充滿內在的寧靜與接納。與自己和平共處、更能接納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實現的成就——是這段周期的閃光點。但許多潛藏於你的內心卻未被活出的面向,這時可能會浮現出來:要麽是以不安的形式出現,或者直接活出那些夢想,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通常你的生活處境會開始在這一階段發生改變。重大的轉化和調整要開始了,它不僅關乎你的外在活動,而且體現在你對關係的處理能力以及感受上。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你作為年輕人已經活了很久,而要放下處理事情的慣用方式是很困難的,因為事情一直在改變。能更充分地在生活中做實驗的機會,幫助你重新評估自己,找尋更適合自己的、更能知足的新方式來與他人聯繫、與自己共處。

作者:魯道夫·斯坦納
英文名:Rudolf Stein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