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涅槃瑜珈智慧分享》

 lsy2333 2018-02-20

~『“父母討厭身為佛教徒的我,卻喜愛當佛陀的我。”
這正是我們的任務:在面對自己家庭的因果業力時,
要喚醒內在的那位佛陀。』

為貧病窮苦的人不斷禱告
或為眾生的福祉培養大悲心是一回事, 
而把同樣方法應用在自己家庭
以及身邊的團體又是另一回事。

佛陀和耶穌在宣揚真理返鄉後,都曾遭遇到親人的詰難。
耶穌到各處傳福音的行為完全不受家人尊重,
同樣的,佛陀開悟後回到家鄉,
因為衣衫襤褸猶如乞丐而遭父親訓斥。
他的父親和繼母命令他別再當僧侶,
要他換下舊衣服恢覆王子的身份。
佛陀試著讓家人明白他所傳授的道理,
他們卻將其貶損為毫無價值的東西。

日本禪師松尾芭蕉和耶穌一樣惕勵眾人,
“你無法在自己家鄉宣揚真理。

他們只是藉由童年時期的印象來了解你。
”而這或許正是我們應該返鄉的最好理由。
因為世上還有什麽比跟自己家人和鄰裏為伍,
更能完成心靈的真正修煉,達到圓融的人生曼陀羅?
因為這些人看待我們時不受各種理想、形象或聲譽的蒙蔽,
所以反倒成為修行最佳的試金石。

我有時發脾氣、心不在焉、吃相難看或變得不耐煩時,
我女兒就會對我說:“老——爸呀,
你真的是專門教導正念的嗎?”

“老爸, 你這是在幹嗎?你算是哪門子禪修老師?”
有時我情緒低落,她只是淡淡地說,“爸,你該去靜坐一下了。”

如同某位禪師所說:

靈性導師常扮演讓別人開悟的角色,其實反而局限了自己;
為他人生命帶來智慧與慈悲,我們反倒喪失最平凡的人際關系。

我們接觸到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學生,
在缺乏與一般人接觸的情況下——
與朋友、家人缺乏聯絡而無法與他人產生真正的關系——
這種失衡狀態使得我們孤立,成為某種帶著神聖光環的怪物。
而家庭在這裏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某位虔誠的教徒笑著提及她那位著名的印度教導師,
說:“我丈夫從最近這次的印度之旅回來時,身心狀況極佳,
沈浸於開悟的狂喜長達六個月,
直到他跟母親相處一段時日後才改變。”

另一位教導勝王瑜伽(Raia Yoga)的受人敬重的老師,
常強調上師的教導:“你不是肉體,你不是心智。”

這是她多年來著述和傳授的宗旨,
當她年老後,決定不要依賴別人。
她在經歷幾次中風後,把孩子都召喚到跟前,
提醒他們,“我非此肉身。”

最後在孩子們的協助下,服用過量嗎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她昏迷數日後在醫院中醒來,
回家後家人陷入一片大混亂中。
因為他們參與協助母親自殺,良心受到極大煎熬,
而這個可怕的經驗也引爆他們對母親長久積壓的憎恨情緒。

她所宣揚的"我並非此肉體和心智"的道理,
使她在各方面都不是稱職的母親。
因此她的晩年都在彌合這些創傷,
學習如何照顧家人,也讓家人來照料她。

靈修團體通常能吸引那些有著不幸家庭背景的人。
追求靈性者加人團體可能為求解脫,療癒心靈創傷,
或是尋求超越這些煩惱的方法,
不僅對求道的學生來說是如此,
有許多西方靈性導師、禪修老師、僧侶、尼師或神職人員,
內心都背負著深重的家庭創傷。

起初他們可能寄望靈修帶來的捨離心和寧靜,
能讓他們從家庭傷痛裏超脫出來。

但某位中國禪師提醒大家:

不要把出離心和自由、逃避混為一談,
認為捨離家人和孩子就能夠斷絕世俗煩惱,
這就像是要擺脫自已的影子一樣不可能。
這是謬誤的空性,這世間沒有比你自己的家更具備空性了。
而覺醒從初始就存在這兒了 。

我們無法逃離自己成長的家庭以及它所造成的傷害,
我們也不能把自己嚮往的理想強加給家人。

有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回家與父母同住。
剛開始她很難接受父母信奉的基督教教義,
但後來她想通了,然後她寄了一封信給自己修行的那座寺院,
上面寫著,“父母討厭身為佛教徒的我,卻喜愛當佛陀的我。”

這正是我們的任務:在面對自己家庭的因果業力時,
要喚醒內在的那位佛陀。

選自:《狂喜之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