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464字 预计阅读时间: 5分钟 ▼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不可避免,有人说它是养殖业的隐形杀手,尤其最近几年,其危害变得越来越明显,已经从隐形杀手变成养猪越来越难养的罪魁祸首。作为养猪人,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霉菌毒素对猪群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危害。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霉菌也开始快速繁殖,即将拉开一年一度的防霉大战,我们该如何面对挑战?经过PSY应用研究院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霉菌毒素控制最可行的方法可总结为:原料把控、管理饲喂、高效吸附、解毒修复。 1.原料把控是基础 ▼ 原料是霉菌毒素的源头,猪场应该切实把好质量关。如果使用的是全价料,选着口碑较好的大厂家,也可定期对饲料进行抽样送检,饲料管理条例规定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全价配合日粮中两种霉菌毒素不能超过1mg/kg。对于自己打料的猪场,我们应该选择优质、发霉率低(一般应小于2%)的饲料原料,收购的饲料原料如玉米可以过筛除尘,清除霉变的种子颗粒。同时饲料原料的水分超标是引起霉变的主因之一,因此必须把水分控制在安全线以内,各原料水分标准如表1: 表1.饲料原料水分控制 注:摘自中国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 在饲料中可适当添加防霉剂来控制霉菌毒素;防霉剂主要的作用机理是破坏霉菌的细胞结构或胞内的酶系。常用的防霉剂有以下几种: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双乙酸钠、富马酸及其脂类、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其中以丙酸及其盐类拥有较广泛的抑菌谱,丙酸本身属于能量物质,因而广泛作为防霉剂添加在饲料中。 2.管理饲喂是重点 ▼ 研究表明,饲料及其原料的霉变程度与储存的时间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饲料原料以先进先出为原则,尽量减少饲料的库存时间。 饲料储存仓库仓必须通风、干燥、和定期检查防止顶部滴漏。同时根据饲料需要储存的时间控制水分含量,例如当水分含量为15.5%-17.5%时,饲料可储存6-10月,水分下降3个百分点,存储时间可延长2个月;(3)注意存储室的温度计空气流通,低温冷库可使谷物饲料长期不发霉。 饲喂系统的定期清理,如图2(粉粹机、存储桶、混合机、饲料管线、水槽)。 图2.饲喂系统饲料霉变 3.高效吸附是核心 ▼ 尽管我们控制好了原料,做好了管理饲喂工作,霉菌毒素依然存在,只是量少了而已。对于这一少部分饲料霉变,怎样除去霉菌毒素呢?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多种去毒素方法,像热失活法、微生物失活霉菌毒素法、放射性去毒法、氨化灭活法、吸附脱毒法、发酵脱毒法等。最终的结论就是:无机物理吸附去毒素法最经济、最有效、最具有现实意义。特异性吸附作用的吸附剂使得毒素经过肠道时不被动物所吸收,直接排除体外,减轻霉菌毒素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前市面上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主要的类型及其特点如表2所示。 表2.市面上脱霉剂主要脱毒方式及特点 从表中我们可以可以看出,吸附也有局限性,单一的脱毒剂很难把所有毒素全部脱掉,所以我们在选着脱霉剂时需要选择复合型产品。 4.解毒修复是目的 ▼ 任何一种脱霉剂都不可能把全部毒素清除掉。脱霉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霉菌毒素进入机体的比例,减小了对机体的危害;但是霉菌毒素仍然不可避存在,通过蓄积作用,最终对机体产生危害。 当猪采食微量的霉菌毒素时虽然不会造成明显的中毒症状,但会引起免疫抑制,对养殖动物危害严重。许多霉菌毒素会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新,有些霉菌毒素则会影响免疫细胞(如巨唾细胞)的产生,进而影响肠道健康及肠道免疫功能,结果造成肠道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霉菌毒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霉菌毒素还会影响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导致注射疫苗后抗体效价的产生受到影响,最终造成疫苗免疫效果不明显,动物疾病感染率大幅提高,甚至可能会增加动物与人类的病原菌传播。所以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解除畜禽免疫抑制的化合物,比如一些脱霉剂中含有葡聚糖和甘露寡糖(MOS),就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保障家畜健康。 霉菌毒素对机体的氧化损伤是它的一个重要毒性作用机制。在饲料中添加天然或合成的抗氧化剂对降低霉菌毒素的毒性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肝脏、肾脏和免疫系统是霉菌毒素损伤的主要器官系统,这些系统功能的紊乱直接导致动物机体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下降;给养殖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所以修复肝肾功能、解除免疫抑制的各种植物提取物在降低霉菌毒素毒性方面有其独特的效果。 总结 ▼ 在做好原料把控和饲喂管理的同时使用优质脱霉剂可以有效缓解霉菌毒素所带来的危害,获得最大的动物生产性能和最高的经济效益。 但目前脱霉剂应用目前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脱霉剂应用市场较混乱,再加上效果不容易直观评价(尤其是在饲料霉变很轻微的情况下),一些养殖户的应用好像只是凭主观意识来使用的;那么该如何来评价脱霉剂呢? 笔者认为一个优质的脱霉剂应该从防霉、脱霉(具有吸附不同种类霉菌毒素的能力的复合吸附剂)、解除免疫抑制、修复器官损伤等多方面来解决霉菌毒素问题。同时对其使用后需要从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等多方面定性定量的衡量实际临床效果。 ▼ 郭涛 护娩师培训班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