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项超级水利工程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曾让新疆沙漠戈壁变绿洲

 blackhappy 2018-02-21

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中东部,是中国最炎热最干燥的地方,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在3000 毫米以上,可谓中国的“火洲”、“干极”。

然而,在如此干旱少雨的吐鲁番,却有着大片的绿洲。

两千多年以来,人类文明在这里却从未间断,造就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

可是,在气候如此干燥的地方,为何会出现大片绿洲?在这茫茫戈壁之下又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奥秘就是分布在吐鲁番盆地上的坎儿井群。

天山、火焰山、戈壁滩、葡萄沟与道道坎儿井交织在一起,犹如人体的血脉,绵延不断,灌溉了吐鲁番的大片土地,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果。

因此,坎儿井被誉为吐鲁番人民的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见证。

坎儿井,又名“井渠”,早在两千多前的《史记》中便有记载。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此外,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被誉为“地下万里长城”,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明清以来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

吐鲁番盆地北有天山主峰-海拨5445 米的博格达峰,西有海拨4000 多米的喀拉乌成山,山上终年积雪。

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

每年高山上的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又加之,吐鲁番盆地土质为砂砾和黏土胶结,质地坚实,黏性很大,很适宜挖掘窑洞和地下洞穴,且十分坚固、不易倒塌,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于是,当地人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建设绿洲。

这也是吐鲁番干旱少雨,却盛产水果的重要原因。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

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坎儿井。

坎儿井结构相当巧妙,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人们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 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

在路旁形如小山锥坐落有序的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

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

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

坎儿井所能覆盖的土地面积因流水量的大小而不同,小的坎儿井一般可浇灌5到10 亩土地,大的坎儿井则可浇灌百亩以上土地。

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井水四季常流,不但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水源,平衡了当地生态,同时也传承了这里的文化。

正是因为有了坎儿井,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世界上生产最甜葡萄的地方。

据统计,全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为1273 条。

若将吐鲁番所有坎儿井的长度加起来,则超过5000公里,相当于从祖国最西端的喀什到东北哈尔滨的距离。

古代的新疆地区人口稀少,这样浩浩荡荡的地下工程是如何修筑成功的,不由让人叹为观止。

可是,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改变,人口的迁移,又加上坎儿井缺乏管理,坎儿井受到严重破坏,干涸或断流,数量也迅速减少。

2003年,有水坎儿井为614 条,干涸1170 条;2009 年,有水坎儿井仅剩下427 条。

坎儿井应该何去何从,是生存还是毁灭呢?

有人认为:从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坎儿井过于落后,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而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

他们认为坎儿井应当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也有人认为:坎儿井不仅是一项古老的水利设施,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他们认为应当保护好坎儿井这项人类遗产,否则将愧对子孙后代。

为了让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恢复生机,近些年,吐鲁番地区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设施,投巨资对坎儿井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固竖井,掏捞清淤明渠、暗渠等。

并组织成立“坎儿井研究会”与“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坎儿井。

如今,随着吐鲁番坎儿井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会吸引逾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文/图纳兰小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