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则意味着什么?如何执行规则?

 原野6txhdtcaq1 2018-02-21

这是我收到的一个问题。


陈老师,您说孩子犯错要引导,往往我只会说她不是不知如何引导。有次我给女儿吃零食,告诉她这是今晚最后的零食不能再吃,她答应了,等我下楼上来看到她自己拆了一包糖吃起来,我一看她,她有点害怕立马把手里剩下的糖还给我。我就生气说:你不是答应妈妈不再吃糖了吗?怎么说话不算数,这是诚信问题。最后我想了既然犯错就得采取措施,就跟她说:那你下次再失信,要么让我打手心一下,要么戒零食两天,你自己选。她崩溃大声说:我以后再也不会犯错了。女儿四周岁,请问陈老师,这种事情我该如何引导呢?


我当时回的是:有很多可以说的点,


1,自由和规则?你的规则是为了什么?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你执行规则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我今天来说一说)。


2,对于4岁的孩子,什么叫说话算话?这符合她的认知发展吗?(西西爸的文章已经写了,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我觉得父母的认识有问题 | 转载


3,她已经把剩下的糖还给妈妈了,妈妈为什么还要步步紧逼?逼到孩子说:我以后再也不会犯错了。这样的承诺现实吗?(可以看我的另一篇,育儿要练内功,育儿要练内功,不要只学一招半式


下面,我重点从第一点展开说一说。


规则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执行规则


规则,一个令新时代父母纠结的词


一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那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


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想必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和接受。可是为什么会对规则有那么深的“成见”,甚至有家长认为建立规则是在压制孩子的天性?


归根到底有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

第二,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


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于是大家就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规则不是好东西”。其实找错了原因。


为了解开大家对规则的误解,我们得先弄清楚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对于0~4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4岁前的孩子,规则意味着这些:


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


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3岁,小宝1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着,拿着饭碗追着喂,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时,家里正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呈现了“如果不一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坏习惯形成再去制定规则,那么规则往往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反抗”的假象。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规则意味着安全的界限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以及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孩子会爬以后,就会到处自主地去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什么是安全规则呢?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抱下车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我们要事先讲清楚,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因为坐在车里的司机不一定能看到小孩子。孩子可以怎么做呢?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你想抓住大人的手,还是抓住大人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乐场的规则。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你揪小朋友下来,就有可能伤害到他,你自己也可能被荡过来的秋千砸到。告诉孩子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家长不仅仅是解释规则,还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说到这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我们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这些必要的规则,是为了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一个误区:为了大人的方便或者利益,规则的随意性


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或者利益,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比如,我们都认同打人是不可以的,这样的规则是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建立的。但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认为小打小闹是可以的,不过打人打到别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这样去和孩子解释,孩子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需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有人说,那我和孩子打打闹闹也不行么?连我家的孩子都清楚,要看对方的反应。如果你打打闹闹,或者和别人开玩笑,别人不喜欢了,就一定要停止。所以,你自己和孩子的玩闹,双方都是玩的心情,和小打小闹,让别人不高兴,这不是一回事,好吗?


再举一个例子,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块、20块的,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急了,“再惯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来决定是否规范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父母可能认为不严重,损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瘾了,事情变严重了才决心制止,这样孩子无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子,“钱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别因为父母的随意性,让孩子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不理解规则的界限。


结语


制定规则没有错,关键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都远远不成熟,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规则、原则的爱,不是真正的、完整的爱,爱也体现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规则中。


父母常常苦恼应该怎么执行规则?有了冲突怎么办?怎么做才能既坚持执行原则又不简单粗暴?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如何真的做到“温柔而坚持”地执行规则。


 -------------------------我是耐心的分割线---------------------



执行规则--如何温柔而坚定?


说到执行规则,现在最主流的说法是“温柔而坚定”,我对此是这么理解的:所谓温柔不仅是字面上的语气、表情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理解来赢得孩子的合作;所谓坚定,不是寸土不让,而是守住底线,底线之外不能越界,底线之内可以灵活。


1, 避免火药味,是可以实现的


执行规则,首先是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孩子们往往愿意听一个他们所信任和爱戴的成人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尊重孩子,意味着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同时用同理心,也就是能够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纠正”他们。


一位妈妈讲了个自己的故事,她有封紧急的邮件要发,而当她拿出笔记本电脑要发邮件的时候,她的宝宝却在键盘上指指戳戳。妈妈急着要干活,而宝宝呢,对笔记本电脑很感兴趣。妈妈问:“你想工作是吗?”宝宝点点头。妈妈提出建议:“那我们是不是要按顺序来呢?我先工作,轮到你,好吗?”宝宝往后退了一步说:“我排队。”妈妈很快发完邮件,轮到宝宝了,她认真地“工作”着,“工作”完有模有样地合上电脑说:“吃饭!”事情顺利解决了。


这是个双赢的例子,妈妈尊重宝宝的好奇心,用理解来赢得她的合作。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让她玩,万一她不撒手一直玩下去呢?所以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这个例子表面的东西,而是幕后的功夫。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让宝贝知道底线和规则。在这个例子中就是让孩子知道笔记本是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玩具,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引导的。


如果一开始妈妈只是着急,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能摸,而孩子又很想摸,然后在制止的过程中,孩子哭闹起来,妈妈自然觉得孩子不听话,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妈妈便和孩子对立起来,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并不是永远都充满了火药味,而是贯穿着爱和理解,贯穿着对孩子的适当引导和满足。


2, 坚持的是底线,灵活的是方式


很多父母常常希望制定一条规则,然后立竿见影,孩子能够立刻遵守规则。可实际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都欠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


案例:每天刷牙后不愿用牙线--用游戏的方式


牙医建议刷了牙以后父母要给他们用牙线。我们可以比较两种做法。


一种做法,父母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刷了牙以后必须用牙线,这是规则。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坚决执行,因为“这是为了你好!”


另一种办法我们家用过,我理解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养成习惯。从孩子的感受和特点出发,通过游戏的办法建立习惯。他们一开始不喜欢用牙线,于是我们每天晚上玩“去看牙医”的游戏,我扮牙医,他们扮看牙医的病人,让我给他们用牙线。玩了好几个月,孩子的习惯养成了,后来慢慢就不需要玩游戏了,他们自己在刷牙之后会要求:“妈妈,该用牙线了。”


案例:不想坐安全座椅?——给孩子一定的选择


在美国,小孩子坐车,必须坐在儿童汽车座椅里。这是基本的安全原则,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一定要做。孩子不乐意坐,父母可以强行把他绑好,那孩子可能会哭一阵,搞的大家都心情不好。


我们不妨换一种做法,给孩子一些选择。“现在我们要开车了,请到汽车座椅坐好。你想妈妈给你绑安全带?还是爸爸给你绑?” 或者“你可以选择,让妈妈先绑上面的安全带?还是先绑下面的安全带?”。等稍微大一些,还可以让他们自己绑。能够自己绑安全带是孩子们引以为豪的事。有时候给孩子一些选择,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意愿能够被父母倾听并满足,他就愿意遵守规则。


有人说,我家孩子不傻,他一样都不选。好像这篇文章看了白看了。那我要说,父母更不傻啊!如果他一样都不选,那你就用别的办法啊。用游戏法也行啊,把一个小动物,放在椅子上,用小动物的声音邀请他来和自己一起坐。总之,人是活的。我说这些例子不是为了你去套用,你自己要去动脑,根据孩子的喜好,想出适用的办法。


底线要坚持,这个底线是用牙线,是坐车必须坐汽车座椅;但是,坚持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是死板地、粗暴地坚持?还是灵活地、用游戏的方式坚持?其中体现了我们做父母的灵活性。 


3.不是让孩子盲目地顺从,而是让孩子认同规则


我们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顺从的孩子。如果孩子一味顺从,而内心并不认可规则,这样的孩子,一旦不顺从,就会变得很叛逆。重点是如何用具体、直观的办法,以及让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去解释规则,并激发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让孩子在思考中认同和执行规则。


案例:抢玩具——在具体的事情当中,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解释规则


遇到孩子抢玩具,如果我们说:“要友爱地和别人一起玩!不能抢玩具!”孩子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换一种具体的说法:“如果你想玩别人的玩具,你可以有礼貌地问别人,我可不可以玩你的玩具。然后要等别人给你;或者用你的玩具和别人交换,看别人愿不愿意。”这样的建议就很具体地教孩子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做,孩子也容易理解和执行。


案例:爱吃零食——用直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


很多父母不想孩子吃过多的零食,是不是只要从一开始就规定一天只能吃两块饼干,两颗糖,这样就解决问题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绕道而行。我向孩子介绍健康饮食的概念,给他看儿科医生发给我们的健康饮食的金字塔图,让他直观地看到,一天当中,人体需要多少米饭、面包、肉类、蔬菜和水果等。饼干、糖果在金字塔最顶上,只需一点点。有了这样的概念和图表,跟孩子讲道理就比较容易:“糖果在金字塔尖上,只能吃一点哦。”孩子想起这个图,就比较能接受。


孩子习惯于具体思维,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他们的特点,对孩子说“好好玩”,“好好吃饭”,孩子没办法执行;对孩子说“照我说的做”,“听妈妈的话”只会让孩子糊里糊涂地顺从。


4.偶尔让步,让孩子感受爱与界限


规则定好了,是不是从今往后,天天严格按照这个规则执行呢?这里往往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父母架不住孩子的要求或者哭闹,无限让步,从而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我哭闹。


另一个是,父母非常严格,一年365天都必须这么做,父母完全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不管怎么样,我都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决定权,我对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负责。


最理想的是,父母灵活执行规则,根据情况,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定的选择。在给孩子选择的时候,父母对当前的情况做出说明并对他提出可行的要求。


案例:喝可乐——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一次婚宴上,有个叔叔逗小男孩跟他“干杯”,顺手递给孩子一罐可乐。妈妈赶快阻拦,说可乐没营养,喝杏仁露吧!孩子坚持要喝,被妈妈一把夺走。孩子不干。妈妈面无表情地说不能由小孩乱来,啪地把杏仁露打开,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说:“听话,喝这个”。这样做,算不算严格执行规则?


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叔叔的做法是否合适,只讨论妈妈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妈妈就是属于365天,不分场合、时间严格执行规则的父母,孩子都没有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容易造成,在没有妈妈监督时,孩子可能会尽情地喝个够。


当然也有父母担心:我今天破了这个例,孩子会不会上瘾?以后他会不会不再遵守规则?我的体会是,如果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一定的决定权,并且对他有适当的要求,这些顾虑都没有必要


首先是前期工作,这个妈妈有没有一贯坚持给孩子介绍健康饮食的概念?


如果这个孩子像我家的孩子,经常受到妈妈有关食物金字塔的“洗脑”,当妈妈问他“你想喝点吗”时,也许孩子自己会说:可乐不是健康食品,我不喝。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孩子答:我想喝,那么,妈妈尊重他的想法,但要讲清楚:“可乐不是健康的食品,里面有很多糖分,糖分在金字塔最顶端,我们的身体只需要一点点糖分就可以了。我们本来不能喝,不过今天是很特别的日子,阿姨结婚,我们能喝一点点。妈妈给你倒一点,你喝几口,好吗?”


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妈妈也尊重他的想法,并说明了理由和要求。孩子往往能够接受这样的要求。


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并且偶尔满足他的一些小要求,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和界限,当他的一些要求不被满足时也能通情达理。如果我们365天严格执行规则,从不例外,丝毫不理会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可能会觉得,妈妈总是不满足我的要求,这样他的情绪和父母是对立的,即使遵守了规则也不能内化规则,也容易叛逆。


执行规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去整合一些方法和技巧,把一些技巧融会贯通起来,要做到,不容易。


但从一开始,我们就告诉孩子,我们不是你的对立面,我们和你在一起, 理解你,帮助你,逐步让你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只有这样,规则才有意义。


后记:这篇文章,是在网上不断地和一些父母讨论,看到了他们的很多问题,所以我从观念,定义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其实,关于自由很规则,很多父母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我常常说,人是活的,掌握了大原则,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看到他们的情绪,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把人当成机器那样来管理。


p.s. 封面图来自google.image.

陈忻第96次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