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侨华人的故事(第59篇)資深報人李卓輝

 梭罗河 2018-02-21
华侨华人的故事(第59篇)
資深報人李卓輝
/(印尼归侨)张茂荣(戊草)


经过30多年的隔离,我和夫人第一次重返出生和长大的印尼是参加旅行团去的,一踏进雅加达的土地,心想我从小在印尼出生长大,在这片土地上整整生活了21年,为何不敢自己重游故地?其实当时如果不参加旅行团,自己申请签证决非易事,也不知入境时会出现什么“状况”?果然,跟团过海关入境时,照导游的指点,把100元港币塞进检验护照柜台前用卡通纸板糊成的钱箱,就顺利过关了。 

跟着旅行团到巴厘、日惹、梭罗兜一圈後回到雅加达,才离开旅行团和夫人 “闯荡”,先是到下榻的Jayakarta 酒店附近的“原子市场”(Pasar Atom) 吃“黄鳝炒苦脉” 和扣肉、酿豆腐等,再去“拉普巷”(Jl.Labu)“瞻仰”在那里的老房子,才打电话和老同学、同事联系,在他们安排带领下到雅加达周围行走、见许多故人、吃许多从小吃惯的东西。 

有一天,老同学黄岳荣建议我们到《国际日报》报馆参观,因为小时候做过卖报童,我马上表示赞同,并立即驱车就道。当时,《国际日报》创刊不久,虽是印尼唯一的中文报,报馆里却已有不少人员在埋头工作,让我好似回到少年时当报童常可进入报馆看到的情景。有的人抬头和我们热情打照呼或寒喧几句,最後岳荣把我们带进总编辑办公室。岳荣说该报总编辑是李卓辉先生,曾经在《新报》当过编辑。但因我1957年就离开印尼回中国,这之前没听说过他的名字。 

初次见面,卓辉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热情地和我们谈话,他虽只简略地介绍华文日报复刊的经过,但言语中可体会他对报刊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告诉我在苏哈托时期,他曾在中国浙江宁波的造纸、纸浆企业工作多年。我说我知道这家厂,我是在上海工作的,有段时间业余还参与上海老《申报》的查报工作,赞助和协助收集当时作为在沪西方人士通过《申报》发表的反对日本侵华言论,以及西方大跨国公司在《申报》刊登的广告。我还告诉他我是“资深”报童。我们真是一见如故,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临别卓辉先生送我一本他刚出版的书:《尤托约诺的机遇与挑战》。我也回赠当时刚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拙著《蓦然回首》,请他笑读。 

没有想到,不久他就写了一篇介绍《蓦然回首》的长文章刊在《国际日报》上,令我十分惊喜,特地发了一份电邮向他致谢。该文发表後,好几位印尼的同学、朋友来电要我的那本书,但该书在上海出版後已基本售/送馨,只好向他们致歉。或许今年可以再版,再设法补送。 

後来,卓辉先生来过几次香港,我们总要求他乘在港的机会给香港归侨做关於印尼形势的报告,听者总是盛况空前。他讯息灵通,见多识广,知识面宽。做报告或和我们座谈时,每有所问,回答必滔滔不绝,他好比一部“活字典”,聆听他的报告,必满载而归。 

他是一位奇人,除了日夜辛勤工作,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国各种代表团到印尼,作为印尼最资深的中文传媒人,他常应邀出席各种研讨会、座谈会,甚至饮宴。他每天要为报纸写一篇社论,即使出差在外,也要带上电脑天天写社论赶赴次日凌晨出版的报纸。他要接待许多有关媒体、文化、教育、艺术、出版、学术,甚至贸易投资的代表团。印尼发生什么突发事件,他还要接受电视台的访问,我们经常可以在CCTV4或凤凰台的电视新闻中看到他。 

他要出席各种会议,包括“全球华文传媒大会”,并曾获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大会“海外华文资深传媒奖"。他先后编著出版28部著作,重点涉及印尼华人在当地的贡献,和奋斗的血泪历程。还专门编写印华写作精英风雨人生10集。 

最近他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有关儒学的国际研讨会,特地在香港停留两天,我们为他的到来举办一次报告会,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人,在只有18岁的外孙女陪同下从雅加达经新加坡来香港,竟亲自携带100本每本厚达368页的新作:《历史悲剧 寻找真相》,在讲座会上分发!他是印尼发生许多大事件如:9.30反共屠杀事件、西加挑动宗族反华屠杀事件、1998年5月抢烧杀奸华人事件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卓辉先生从不吝啬自己的作品,有求必应。他也从不吝啬帮助别人,特别帮助年轻人,不少从中国到印尼学习或者做学术研究的年轻人,曾得到他的帮助,不但知识倾囊相授,还通过一起工作传、帮、带。这种教书育人的精神和他原来是教师出身有关。 

两年前我和香港印尼研究学社的同事王金铭、陈永华去印尼,他带着两位中国国内到印尼读书的年轻人赵冉和李俊英和我们相见,并请我们吃饭,两位年轻人都十分感谢和敬佩他。他当时说起“八华”三语学校和校友会准备纪念“中华会馆”(THHK)成立 115周年,要出版总结THHK 100多年来跌宕起伏历史故事的中文版特刊,希望他领衔主编。 

我谈到他主编的《印华日报》信息量大、报导面广、还连载好多有关各种历史事件、华侨华人故事等的重要文章,且版面活泼生动,在香港和中国国内受到广大归侨的欢迎,只是难以获得。他立即交代赵冉今後把每天出版《印华日报》完整的电子版电邮给我。从此,我每天凌晨都收到当天出版的《印华日报》,将它分发给100多位在香港、中国以及欧美的朋友,成为我近两年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 

他是上世纪50年代至今硕果仅存的资深报人,同时,他还始终保持当年华人文化人可贵的奉献精神,正直而谦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管风吹浪打,始终如一。数十年如一日,老而弥坚。 

卓辉先生无疑是印尼华人的一个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