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 元气关系

 老玉米棒 2018-02-21
​阳气、 元气皆人体之气, 其二者有何关系? 有何各自特殊性? 对临床应用有何指导意义? 于此试将肤浅认识略述于次。 1、 元气 元气, 又称原气。 历代对元气的认识主要有两种, 其一, 元气即肾中命门之气。 如《难经· 三十六难》 曰:“命门者, 诸精神之所舍, 原气之所系也。 ” 其二, 元气即人体一身之气。 如《医门法律· 先哲格言》 曰:“气有外气, 天地之气也; 有内气, 人身之元气也。 ……亦为真气, 但真气所在, 其义有三: 曰上、 中、下也。 上者, 所受于天, 以通呼吸者也; 中者, 生于水谷, 以养营卫也; 下者, 气化于精, 藏于命门; ……人之所赖, 惟此气耳。 ” 根据历代医家认识并结合临床实际意义, 认为元气应当是肾中元气, 若一概认为是人体一身之气, 则会失去元气指导临床辨证及用药的意义。 1 .1 元气、 命门、 相火与阳气: 《难经· 三十六难》 曰: “肾有两脏也, 其左为肾, 右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 原气之所系也。 ” 认为命门为相火者, 如李东垣于《医学发明· 损其肾者益其精》 中曰: “肾右两枚, 右为命门相火, 左为肾水, 同质而异事也。 ” 水为阴, 火为阳, 相火为人体阳气之一。 最早论述相火, 首见《素问· 天元纪大论》 中曰: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 君火者, 当指心火即心之阳气也; 其论相火之含义, 并非是论命门之相火, 而是论少阳相火, 如《素问· 天元纪大论》 曰: “少阳之上, 相火主之。 ” 迨于金元时期, 医家认识“相火” 的临床意义受《难经》 所论的影响和感染, 将相火含义演绎为命门相火, 使其理论渐渐趋于完善, 复如刘完素于《素问玄机原病式· 火类》 中曰: “心为君火, 肾为相火, 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 ” 其又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病机论》 曰: “右肾属火, ……是言命门相火也。 ” 张洁古于《脏腑药式· 三焦部》 中曰: “三焦为相火之用, 分布命门之气, 主升降出入, 游行天地之间, 总领五脏六腑。 ” 此言“三焦为相火之用, ” 与《难经· 三十六难》 中曰: “三焦者, 有原气之别焉, 主持诸气。 ” 以及《难经· 六十六难》 中曰: “三焦者, 原气之别使也。 ” 有相类同。 由此而推论: 命门为元气之所系, 相火者乃命门元气之功能表现, 为人体阳气之发源。 又如《难经· 三十九难》中曰: 命门“其气与肾通” , 可见, 命门元气即肾中阳气也。 1 .2 元气、 命门、 水火与阴阳: 《难经· 三十六难》 曰: “命门者, 精神之所舍。 ” 论精神, 《灵枢· 本神》 曰: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 精与神相较, 精者, 阴也; 神者, 阳也。 如张介宾于《类经》 中曰: “精对神而言, 则神为阳而精为阴也。 ” 但精有阴阳之分, 其又于《类经》 中曰: “两精者,阴阳之精也。 ” 神者, 亦有阴阳之分, 《素问· 天元纪大论》 曰: “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谓之神。 ” 又如《医原· 望病须察神气论》 曰: “神气云者, 有光有体是也。 ” 光者, 阳也; 体者, 阴也。精与神各有阴阳之分, 而舍于命门, 为元气所系, 而命门之元气有阴阳, 故元气有阴阳之气, 因此有五脏六腑之阳非元气不能发, 五脏六腑之阴非元气不能滋。 从《难经· 三十六难》 中曰: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 分析, 藏者, 阳也, 即功能; 精者, 阴也, 即物质, 阳主藏而阴主精也。 系者, 阳也, 即功能;胞者, 阴也, 即物质, 阳主系而阴主胞也。 由此而推论: 命门为元气之宅, 宅有阴阳之水火, 元气者, 水火阴阳之气也。 可见, 命门之元气, 即肾中阴阳之气也。 揆度历代医家研究元气理论意义及其临床价值,并验证元气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 认为元气应当是指肾中阴阳之气, 则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并能指导于临床。 2、 阳气 阳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等功能活动的重要要素之一, 《素问· 宝命全形论》 曰: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生之本, 本于阴阳。 ” 阳者, 主乎动, 多从功能活动等处解释; 阴者, 主乎静, 多从物质基础等处解释。 阴阳者, 以代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各自两个方面。 正如《易经》 曰: “一阴一阳之为道。 ” 张介宾于《类经》 中曰: “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 阳气功用及其重要意义, 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中所论: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 此比喻人体之阳气如同太阳一样重要, 并揭示人体之阳气的基本性能、 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并指出人体之阳气的功能活动与自然之阳气的变化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中曰: “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 ” 总之, 五脏六腑之阳气, 其总的功能是: 具有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等。 由于阳气的基本特性及功能已被众人所知, 于此不作过多解释。 3、 元气与阳气之间的关系 3.1 生理关系: 阳气是五脏六腑之气的一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功能活动等, 而五脏六腑之阳气的功能活动来源于肾中元气之激发, 五脏之阳气得元气之推动, 则生生不息, 泉源不竭。 《难经· 八难》 曰: “所谓生气之原者, 谓十二经脉之根本也, 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 ”又如《难经· 六十六难》 曰: “齐下肾间动气, 人之生命也, 十二经之根本也, 故名之原。 ” 元气又是肾中阴阳之气, 而肾中阳气是元气组成的一个方面。 可肾中阳气与其他脏腑之阳气虽有相同之处, 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 即肾中阳气既有阳气功能活动的一面, 又有元气激发本身阳气功能活动的一面, 肾中元气主要体现在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之气的功能活动。 审度人体五脏六腑之阳气与元气之间的关系, 元气来源于先天, 禀赋于先天, 依赖于后天之滋养, 体现在肾阳和肾阴两个方面, 其元气有促进肾阳的产生、 活动及气化; 有促进肾阴化生、 滋润及贮藏。 肾中阴阳之气的相互调节和相互协调及相互制约有藉元气的平调, 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生成与作用, 必须藉元气的激发和推动, 非此则不能完成其生理效应。 正如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 元气存亡论》 中曰: “五脏有五脏之真精, 此元气之分体也。 ” 可见, 五脏六腑之气的功能活动来源于元气的激发和推动。 如《类经附翼· 求正录》 曰: “此命门之水火, 即十二脏化源, 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 肺赖之则治节以行, 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官, 肝胆赖之则三焦气化, 大、 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 ” 对此清代陈士铎于《石室秘录》 更伸其义而演其说。 可见, 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 而肾中阳气具有独特的含义, 其组成主要包括先天之气即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 先天之气有激发后天水谷之精微的化生, 后天水谷之精微又能滋养先天之气充沛而旺盛。 可见脏腑之阳气与元气的主要关系是, 脏腑之气有藉元气的激发和推动,而元气又需要脏腑之气的补益, 尤其是需要脾胃之气化生气血,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需要, 但肾中元气为其他脏腑阳气之本。 3.2 临床应用: 由于五脏六腑之阳气的功能活动有赖于元气的激发和推动, 故辨治五脏六腑之阳气虚弱证,若能在针对五脏六腑之阳气虚弱治疗的同时, 再根据脏腑与元气的关系而适当地酌加补益元气的药物, 对脏腑阳气虚弱证的治疗则有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如辨治肺气虚弱病证, 脾胃虚弱病证, 厥阴肝寒阳虚证,心阳虚弱证, 大肠虚寒证, 膀胱虚寒证等, 尤其是慢性阳气虚弱性病证, 在治疗时除了针对脏腑虚弱而用补益脏腑之药外, 并能根据病情而酌情加入补益元气之药如葫芦巴, 巴戟天, 蛤蚧, 附子, 补骨脂, 阳起石等, 其治疗效果则非同一般, 往往是事半功倍。 再则, 治疗元气虚弱证, 除了用补益元气药外, 还要适当配伍健脾和胃益气之药, 使脾胃化生气血以补益元气, 如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 方中配伍山药补益脾胃以滋养肾气, 从而达到补肾愈疾之目的。 总之, 肾中元气有阴阳之分, 故对脏腑阳虚证可适当加补益元气之阳药, 以此而类推脏腑阴虚证也可适当地加补益元气之阴药, 这同样可提高治疗效果。 于此还要说明,认识和理解阳气与元气的关系, 主要是针对脏腑虚证而酌情加入补益元气之药, 但对脏腑之实证, 则不可随意加补益元气之药, 此若固执阳气与元气的关系而误用补益药, 此不仅无益于治病, 反而还会加重病证或引起其它病证。 因此临床必须知此知彼, 然则百治而无失也。 五脏六腑所属十二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 1 、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统摄脏腑 【注曰】 : “位居南面, 灵应万机, 故为君主之官。 清静虚灵而主存神, 故神明出焉。 ” 2、 肺者,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权衡治理 【注曰】 : “位高近君, 犹之宰辅, 主行荣卫阴阳, 故治节出焉。 ” 3、 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蕴含生机 【注曰】 : “气急而志怒, 故为将军之官。 主春生之气, 潜发未萌, 故谋虑出焉。 ” 4、 胆者,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生发真阳 【注曰】 : “胆秉果刚之气, 故位中正之官。 有胆量则有果断, 故决断出焉。 ” 5、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 ——疏通气机 【注曰】 : “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 心主包络, 位居膻中, 而代君行令, 故为臣使之官。 ” 6、 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受纳分类 【注曰】 : “胃运纳五谷, 故位仓廪之官。 五味入胃, 脾为转输, 以养五脏气, 故五味出焉。 ” 7、 脾者, 谏议之官, 知周出焉; ——输布四方 【注曰】 : “脾为土脏, 藏意与智, 居心肺之下, 从卑, 故位谏议之官。 脾者裨也, 裨助胃气, 五味入胃,脾为转输, 故知周出焉。 ” 8、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容纳变化 【注曰】 : “小肠居胃之下, 胃之运化者, 赖以受盛, 而凡物之所化者, 从是出焉。 ” 9、 大肠者,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渗透分别 【注曰】 : “大肠居小肠之下, 小肠之受盛者, 赖以传道, 济泌别汁, 变化糟粕, 从是出焉。 ” 1 0、 肾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造化形容 【注曰】 : “伎, 多能也; 巧, 精巧也。 肾存志, 志立则强于作用。 能作用于内, 则伎巧施于外也。 ” 1 1 、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输布真阳 【注曰】 : “决者, 通也; 渎者, 水道也。 三焦下俞, 出于委阳, 并太阳之正, 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癃闭, 虚则遗尿。 三焦主气, 气化则水行, 故位决渎之官也。 ” 1 2、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出焉 【注曰】 : “膀胱为水府, 乃水液都会之处, 故位州都之官。 水谷入胃, 济泌别汁, 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存, 气化则水液运行而(所余之液) 下出焉。 ” 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 殁世不殆, 以为天下之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 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 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君臣佐使法(摘脾胃论) 《至真要大论》 云∶ 有毒无毒, 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 佐君者为臣, 应臣者为使。 一法, 力大者为君。凡药之所用, 皆以气味为主, 补泻在味, 随时换气。 气薄者, 为阳中之阴, 气浓者, 为阳中之阳; 味薄者,为阴中之阳, 味浓者, 为阴中之阴。 辛、 甘、 淡中热者, 为阳中之阳, 辛、 甘、 淡中寒者, 为阳中之阴;酸、 苦咸之寒者, 为阴中之阴, 酸、 苦、 咸之热者, 为阴中之阳。 夫辛、 甘、 淡、 酸、 苦、 咸, 乃味之阴阳, 又为地之阴阳也; 温、 凉、 寒、 热, 乃气之阴阳, 又为天之阴阳也。 气味生成, 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 气味兼有, 一药之中, 理性具焉, 主对治疗, 由是而出。 假令治表实, 麻黄、 葛根; 表虚, 桂枝、 黄。 里实, 枳实、 大黄; 里虚, 人参、 芍药。 热者, 黄芩、 黄连; 寒者, 干姜、 附君药, 分两最多,臣药次之, 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 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如《伤寒论》 云∶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以芍药之酸, 于土中泻木为君; 饴糖、 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 水挟木势亦来侮土, 故脉弦而腹痛, 肉桂大辛热, 佐芍药以退寒水。 姜、 枣甘辛温, 发散阳气, 行于经脉皮毛为使。 建中之名, 于此见焉。 有缓、 急、 收、 散、 升、 降、 浮、 沉、 涩、 滑之类非一,从权立法于后。 如皮毛肌肉之不伸, 无大热, 不能食而渴者, 加葛根五钱; 燥热及胃气上冲, 为冲脉所逆, 或作逆气而里急者, 加炒黄柏、 知母; 觉胸中热而不渴, 加炒黄芩; 如胸中结滞气涩, 或有热病者, 亦各加之。 如食少而小便少者, 津液不足也, 勿利之, 益气补胃自行矣。 如气弱气短者, 加人参, 只升阳之剂助阳, 尤胜加人参; 恶热发热而燥渴, 脉洪大, 白虎汤主之; 或喘者, 加人参; 如渴不止,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少少与之, 即钱氏方中甘露散, 主身大热而小便数, 或上饮下溲, 此燥热也; 气燥, 加白葵花; 血燥, 加赤葵花。 如脉弦, 只加风药, 不可用五苓散; 如小便行病增者, 此内燥津液不能停, 当致津液, 加炒黄柏、 赤葵花。 如心下痞闷者, 加黄连一、 黄芩三, 减诸甘药; 不能食, 心下软而痞者, 甘草泻心汤则愈(痞有九种, 治有仲景汤五方泻心汤) 。 如喘满者, 加炙浓朴。 如胃虚弱而痞者, 加甘草。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 加苦葶苈(小便不利者加之, 小便利为禁药也) 。 如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 不去人参, 去甘草, 加浓朴, 然不若苦味泄之, 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而气不转加之。 中满者, 去甘草, 倍黄连, 加黄柏, 更加三味, 五苓散少许。 此病虽宜升宜汗, 如汗多亡阳, 加黄。 四肢烦热肌热, 与羌活、 柴胡、 升麻、 葛根、 甘草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 背、 脊背强痛, 羌活、 防风、 甘草等分, 黄加倍, 临卧服之。 如有大热, 脉洪大, 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 加石膏; 如脾胃中热, 加炒黄连、 甘草。 凡治此病脉数者, 当用黄柏, 或少加黄连, 以柴胡、 苍术、黄、 甘草, 更加升麻, 得汗出则脉必下, 乃火郁则发之也。 如证退而脉数不退, 不洪大而疾有力者, 多减苦药, 加石膏。 如大便软或泄者, 加桔梗, 食后服之。 此药若误用, 则其害非细, 用者当斟酌, 旋旋加之。如食少者, 不可用石膏。 石膏善能去脉数疾, 病退脉数不退者, 不可治也。 如不大渴, 亦不可用。 如脉弦而数者, 此阴气也, 风药升阳以发火郁, 则脉数峻退矣。 以上五法, 加减未尽, 特以明大概耳。 一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转自中医中药论谈) 人体的每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 它们的任何一种神效, 都是我们祖先用身体试验过的, 只要你学会使用经络, 并悟出穴位的深意, 你就会终生尽享健康的秘诀。 改变先天体弱的三大穴: 肝俞、 肾俞、 太冲 人的五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部分, 其他器官组织都隶属于它们。 肾为先天之本, 主管骨, 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 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脾为后天之本, 主管肌肉, 和胃相表里, 开窍于唇; 心为君主之官, 主管脉, 和小肠相表里, 开窍于舌; 肝主管筋, 和胆相表里, 开窍于眼; 肺主管皮毛, 和大肠相表里, 开窍于鼻。 这样一来, 全身众多部位的疾病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来路与归途。 人生下来体质就是阴阳不平衡的, 差异很大, 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一切就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能仔细分析一下弱在哪里, 是哪一脏弱, 我们就能通过后天的各种方法改变它。 既然内脏通过经络和它们之外的器官相互联系, 生病时可以遥相呼应, 里应外合, 那么人体在没病时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最有效的穴位, 激发它们的自救潜能, 去提醒、 改善内在的脏腑, 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的防御功能和状态, 这样岂不是防患于未然吗? 先天体质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双侧的下面几个穴位三至五分钟: 肝俞、 肾俞、 太冲。 治肝血阴虚的三个特效穴位: 承山、 阳陵泉、 三阴交 40 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这些症状: 腰腿痛, 落枕, 睡觉时腿老抽筋; 眼花, 看不清东西(视力减退) ,头昏, 双胁下灼热, 舌头红, 口干, 苔少; 老打嗝, 恶心想吐, 吃下东西很不舒服; 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经常莫名其妙地为一点小事发火。 以上这些情况如不及时纠正的话, 不久就会发展成西医检查后认定的脂肪肝、 高血脂、 慢性肝炎、 胆囊炎、视网膜脱落、 浅表性胃炎等。 肝血虚、 阴虚了就没有力气, 更没有多少气血能够分给筋, 人抽筋就是身体在向我们抱怨了, 如果我们还是不管不顾的话, 病就要来了, 而且还要攻陷脏腑。 此时,我们只要选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承山穴和 足 少 阳 胆 经 的 阳 陵 泉 , 再配以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就行。 承山穴, 顾名思义, 能承担如山重量的意思, 它能够舒筋活络, 自古就是腿痛转筋的有效大穴。 疼的时候,用手指点揉此处 5 分钟就可以了(平时每天按揉 3 分钟即可) , 虽然按下去有很重的胀痛感, 但一定要忍住,完后, 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感觉。 使用阳陵泉时用拇指进行点揉或者点拨, 点拨效果最好, 每天 5 分钟, 也可以用指间关节进行刺激, 以加大刺激量。 它在膝关节的下方, 小腿外侧、 腓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就是。 三阴交是肝、 脾、 肾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 正是因为是三经交会的重要通衢之处, 所以刺激它可以把三条经的经气全调动了, 可防治肝、 脾、 肾三脏上的诸多病症。 每天按揉三阴交, 坚持两个月左右, 就可以很好地保养肝、 脾、 肾, 使其气血充足、 流畅, 这样, 三脏上的很多不适及慢性病都会不治而愈。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 在内踝尖上方四指的骨后缘处。 操作方法: 每天晚上睡觉前, 先用热水泡脚 1 0 分钟,泡到小腿肚子以上, 然后开始从上到下按揉穴位。 先按揉两侧阳陵泉 3 分钟, 一定要产生酸胀的感觉才行。然后点按承山, 小腿一定要放松, 注意点按时不要使太大的力, 因为这个穴位的感觉很强, 刺激力量太大反而欲速则不达, 时间也不需要太长, 3 分钟即可。 最后按揉双腿侧的三阴交, 向着骨缘内侧点揉 5 分钟。请记住, 一定要坚持。 还可以到药店去买杞菊地黄丸, 再用枸杞甘草泡水, 或生地 1 5 克、 白芍 1 0 克用水煎服, 配合以上 3 个特效穴位, 就能从根上改变这些肝血阴虚症状。 肝阴虚要多吃一点酸味的食物, 因为酸甘化阴, 可以补充阴津, 还有肝在五味中合酸。 少吃辛辣之品, 因为辛辣的东西最耗阴液。 一穴根除肺阴虚: 合谷 肺阴虚在小孩和中老年人身上特别多见, 常见到症状是长年多咳, 但痰难咳出; 经常出虚汗; 气短, 感觉胸口气不够使; 情绪低落, 不想与人交流; 嘴里有发霉的草味, 反应迟钝; 特别容易感冒, 或者外热内寒,上热下寒。 以上这些病状在现代人生活中十分普遍, 只用两味中药就可以轻松治愈: 买生地 1 0 克、 五味子 1 0 克, 泡水喝, 不出一周绝对好。 生地滋阴, 五味子不仅敛肺止咳也滋阴。 但这样做只是把现有的症状给解决了, 要彻底使肺健康, 还要去根, 所以我们要每天坚持按揉双侧合谷穴3 分钟, 只此一穴就行。 同时, 还要配以摩腹。 1 5 天左右, 你会眼看着困扰自己多年的胸闷气短、 多咳多痰、 爱发高烧、 多出虚汗等症状慢慢消失。 脾胃是后天之本, 如果我们从小爱感冒, 说明先天体质不好, 那就更应该从后天脾胃上来好好调理以增强体质。 每天晚上睡觉前给自己摩腹, 力度让自己感到舒服就行, 顺时针摩 3 分钟, 然后逆时针摩 3 分钟。有一点一定要注意, 腹泻的时候一定要逆时针摩腹, 这样才能止泻。 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身体的背部, 因为它正中的督脉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 少吃寒凉的和不合时节的食物,少吃冷饮, 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 养胃最好的莫过于山药、 茨果、 薏米粥, 喝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 肺虚时要多吃酸味的东西, 少吃辛辣的东西。 因为肺性质上喜欢收敛, 不喜欢发散。 顺着肺的喜好就是补,跟肺反着干的就是泻。 酸性收敛, 正投肺所好, 所以能补肺虚, 辛味发散, 正为肺所恶, 会将肺泻得更虚。 治疗肾阳虚的三个穴位: 合谷、 足三里、 鱼际 肾阳虚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容易有的症状: 感冒不断, 畏寒怕冷, 爱喝水, 四肢不温, 又口干舌燥, 比较容易口腔溃疡; 夜尿多; 腰痛、 关节等骨头经常痛; 怕热、 腰酸、 口舌生疮、 小便黄热、 烦躁又疲劳、 坐立不安。 以上症状如果不注意的话, 发展下去就是高血压、 肾炎、 肾下垂、 膀胱炎、 糖尿病、 阳痿、 妇科病。 肾为先天之本, 所以要通过后天的精心调养来呵护。 自小感冒不断是因为先天元气虚弱。 而畏寒怕冷, 四肢不温, 则是卫阳虚弱, 热量不够了, 以至于温养功能不足; 同时会腰痛、 尿频、 尿急、 尿短、 易疲劳、恐惧; 没有力量推动阴津向全身滋润, 所以人才会口干、 咽燥、 爱喝水, 卫气弱了 , 保卫身体的功能也降低, 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免疫力降低了, 所以才会比较容易得口腔溃疡。 同时, 卫气不足还导致肾这部机器在运转的时候没有润滑油(缺少津液)摩擦生热, 表现在人体就是腰酸、 小便黄热、 坐卧不安。 肾阳虚虽然不是什么大病, 但发展下去就容易导致胃、 肺和肾脏上的重大疾病, 千万不能小视。 一旦出现以上情况, 只需要使用以下 3 个行之有效的简单穴位刺激就可以解决了。 鱼际, 是手太阳肺经的穴位, 每天坚持掐揉双手的穴位, 可保肺的平安无恙。 一定要配合合谷、 足三里使用。 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前按揉双侧合谷穴各 3 分钟, 然后再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 3 分钟。 同时, 还可服用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 或者泡点黄芪当茶喝, 就可以大大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为加强卫气的防御作用, 可以适当吃点辛辣之品。 辛味宣散, 能将卫气驱赶到皮肤表面的腠理之中, 做到五步一哨, 十步一岗, 身体的守卫自然固若金汤。 补肾要多吃黑色的食物, 如黑豆, 黑芝麻等。 另外, 肾 属水, 水最怕土, 所以吃多了 甜的东西会伤肾, 因为甜味与土相对。 有肾病的人切记不要吃油炸煎烤的东西, 因为太燥, 耗伤水分, 加重肾虚。 鱼际, 是手太阳肺经的穴位, 每天坚持掐揉双手的穴位, 可保肺的平安无恙。 一定要配合合谷、 足三里使用。 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前按揉双侧合谷穴各 3 分钟, 然后再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 3 分钟。 同时, 还可服用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 或者泡点黄芪当茶喝, 就可以大大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为加强卫气的防御作用, 可以适当吃点辛辣之品。 辛味宣散, 能将卫气驱赶到皮肤表面的腠理之中, 做到五步一哨, 十步一岗, 身体的守卫自然固若金汤。 补肾要多吃黑色的食物, 如黑豆, 黑芝麻等。 另外, 肾属水, 水最怕土, 所以吃多了 甜的东西会伤肾, 因为甜味与土相对。 有肾病的人切记不要吃油炸煎烤的东西, 因为太燥, 耗伤水分, 加重肾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