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师的阅读好建议
2018-02-22 | 阅:  转:  |  分享 
  
大师的阅读好建议



如何阅读

读一部好书时,你知道读几行必须停下来思考一番,以理解其中的含义。我要劝你做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在眉头行间作些批注,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标记一部书的方法很多,我个人用:

1、横线:在重要的或有分量的词句面划横线。

2、垂直线:在更应引起注意的段落旁边划垂直线。

3、星状标记:这种记号应少用,一般用于强调书里最重要的10点或20点(标有星状记号的书页可将上角折起,以便查阅)。

4、标上数字:指出作者进行推理的论点或层次。

5、将关键性的词语或短语圈出。

6、在书页的空白处作批注或提要,写下由某一段落所引起的疑问或结论;简述复杂的章节;分析文章主线的表达顺序。

如果空白处不够书写,可另外使用尺寸比书页小的纸片,在上面作索引、大纲、甚至你的评论,把它贴在封面或封底里面。

作摘要和标圈点会使阅读放慢,而我劝读者下这些功夫正是为了使你不要读得太快。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阅读速度可以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有些书可以快读,而有些书非要慢读不可,真正的阅读能力不同的速度去读不同的书。关键不在于你能读多少,而在于你能领会多少。

——[美]蒙蒂默奥尔德《如何阅读》





杨绛在《钱钟书手稿集·序》里说: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说:

记某人的隽语,某某人讲的故事,风景的细节,人的外形的细节,人的特征,稍纵即逝的小主意、想法、题材的片断,各种的情节,室内的布置,人的姓,争吵,对话,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琐事。

我总是把记事簿留在家里,当着别人的面从来不记什么。但是我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子,在那上面我非常简短的、用一两个字记下以后我可以更详细地记在记事簿上的东西。

实际上,我在写作时几乎不看记事本。记事本的重要作用在于促使你注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965年)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父母早,由伯父抚养。著名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等。



我自己就喜欢同时读四五本书,因为我们的心情毕竟天天都在变化,即便在一天里,也不是每小时都热切地想读某本书的。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情况。我当然采取了最适合我自己的办法。早晨开始工作前,我总是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读这类书需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这有助于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后,我觉得很轻松,就不想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了,这时我便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晚上,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兴之所至就读上一段,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可惜的是,这样的书很少见。



读者总希望小说越长越好,因为他们花钱买小说,当然想读出本钱来。于是,作家们就挖空心思在自己讲述的故事中添加许多的材料。他们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在小说中插入小说,有时插入的部分长得像一个中篇小说,而和整部小说的主题又毫无关系,即使有也是牵强附会的。《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其大胆程度简直无人能与之相比。那些插入的文字,后来一直被视为是这部不朽名著中一个污点,现在也不再有人会耐心地去读它们了。正因为这一点,塞万提斯受到了现代批评家的攻击。不过,我们知道,他在后半部里避免了这种不良倾向,因此要比前半部好得多,写出了那些被认为奇妙得不可思议的篇章。



多年前,我曾和萧伯纳一起共进午餐,席间他对我说,他的剧本在德国上演要比在英国上演成功得多。他把这一点归因于英国公众的愚昧和德国人的睿智。其实他错了。在英国,他坚持要把他剧本中的每个字都念出来,而在德国,我看过他的话剧,那里的导演毫不留情地把所有和戏剧主题无关的词句统统删掉了,反而使剧本产生了极佳的效果。不过,这一点我想还是不告诉他为好。我只是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小说就不能作类似的处理。

柯勒律治[4]在谈到《堂吉诃德》时曾说,这本书只值得从头到尾看一遍,以后随便翻翻即可。他的意思就是说,书里有许多章节不仅枯燥无味,甚至荒诞不经,而你一旦知道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读它们了。这是一本很重要的名著,一个自认为是文学研究者的人当然应该通读一遍(我自己通读过两遍英文译本,三遍西班牙文原著),但我不能不认为,为消遣而读的普通读者,即便根本不读那些兴味索然的部分,也不会错过什么。他反而会更加欣赏对那位豪侠骑士和他那位憨厚侍从的有趣冒险所作的直接描述以及他们生动的对话。有个西班牙出版商,事实上就把这些故事缩成一卷,读来兴味盎然。

我想多数人会承认,马塞尔普鲁斯特[6]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本世纪出现的最伟大的小说。我是普鲁斯特的狂热崇拜者,他的每一个字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我还言过其实地宣称,我宁愿读普鲁斯特的书读得倒胃口,也不愿为了自娱去读其他作家的书。但是读了三遍之后,我现在打算承认,他的书并非每部分都是很有价值的。我觉得,对普鲁斯特因受当时的思潮影响而表述的那些冗长而繁复、现在已部分被人拋弃、部分又嫌陈腐的见解,将来的读者决不会再感兴趣。于是我想,到那时,他将比现在更容易被人看作是个杰出的幽默作家,擅长于塑造新颖独特、性格迥异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而将与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并驾齐驱。很可能,将来总有一天,他的这部宏伟巨著也会有节选本问世,其中那些已由时间证明为无价值的段落将被删掉,而保留下来的,则是趣味隽永的精华。届时,《追忆似水年华》仍是部洋洋巨著,但它的节选本可能更加出类拔萃。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法国作家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大师。自幼患哮喘病,终生为病魔所苦。







1









献花(0)
+1
(本文系长夜无眠cv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