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北京不下雪的原因

 风舞猿 2018-02-22

导读:北京缘何不下雪,今天,我们从五运六气学说的角度进行解说。有问题可以加小编微信:zsqzimeiti。


五运六气学说与气候异常

问题1

    最近北京似乎有点气候异常,入冬以来不见下雪,与北京周边的降雪形成鲜明对比。有国内外气象学家预测,弱拉尼娜现象实际上并未发生,数据显示今冬是暖冬。还有些观点认为,最近北京的流感多发与此气候异常有关。有些学者认为可以用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来解释这样的气候异常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这些问题日益受到关切,那么首先,什么是“五运六气学说”?

答:

    所谓“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即是天垂五行之象;所谓“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即是地成六气之形(《素问·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合起来就是“五运六气”,也简称“运气”,是古人对天地之气抽象化和整体化的认识。

    同时,中国古时据天象观测发明了纪时“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周而复始,即干支纪元法。

    无论“运气”还是“干支”,都有一定的“气化”、“气行”的抽象意义,是对天覆地载的万物诸气的运行、变化、转化的抽象描述,是为中医学理论之精髓所在。将“运气”与“干支”结合起来,对气候、疾病谱乃至相应诊疗原则做整体阐发,这就是“医政之学”,即古代的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即“五运六气学说”。

    如果要简要地说,五运六气就是研究天地对人的作用。中医讲天人感应,天地人是一整体,揭示天地的运与气对人的作用即运气学说的研究目的;运与气之间更有生化承制等等永恒发展与普遍联系的关系,运与气的运转即运气学说的主要研究内容。

 

问题2

    现代人对五运六气学说有许多不同观点,那么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或者说标准、规范,古人的经典阐述有哪些,记载于何处?

答:

    以我国古代对于学术的分类看,运气学说乃至中医学术的很多部分,一般认为属子书的“阴阳家”、“杂家”的范畴,运气学说的思想散在于相关书籍之中。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曾讲: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尽方书何济?运气学说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是其基础理论的精华和基点。运气学说中医的理论规范集中在《黄帝内经》之中。

    《黄帝内经》称《素问》、《九卷》各八十一篇,而《九卷》后世又称《灵枢》、《针经》,相对而言,《素问》更偏重探讨内科与理论。而在《素问》八十一篇中,又有两部分比较特殊,与其他篇章相比,无论体例、篇幅、行文都别开生面,甚至独树一帜,这就是“七篇大论”和“素问遗篇”。一般认为《黄帝内经》虽托名黄帝,其实非一人一时之作,而且成书较晚,约在东汉时期集成。“素问遗篇”是指唐宋以来,后人托名写成并补入的《素问·刺法论第七十二》、《素问·本病论第七十三》。而在唐代,王太仆“重广补注”《素问》,补入了《天元记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合称“七篇大论”。宋代林亿等学者整饬医经,曾讲:“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林氏认为运气七篇大论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所讲“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之中的《阴阳大论》,而运气学说相关阐述的主体和规范就在于《素问》的这七部鸿文。


问题3

    四季分明是中国多数地区的气候特点,春风暑热,秋霜冬雪,每个季节有相应的典型气象,但有时冬而无雪,当寒反温,这样的天候,中医理论以及运气学说怎样认识?

答:

    中医学乃至中华学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观念其实是“道法自然”与“中正平和”。自然与中正是养生、诊治、调护的最高境界,也是古人对于“健康气候”的认识标准。平实的讲,古人认为每个季节有相应的典型天候,是“健康”的,相反,是致病的。

    “七篇大论”中如此论述其天人感应的健康观与疾病观:“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也指脉气,也指天候。分析而论:“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又有非常具体的关于异常气候的论述:“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总之,当至而不至,则为邪气。中医又称之为虚邪、虚风、贼邪、贼风等。

    古人将邪气分为虚实,《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文中“虚风”与“虚邪”是为互词,“虚邪”即是“虚风”。张介宾《类经》解之曰:“月建居子,风从北方来,冬气之正也。月建居卯,风从东方来,春气之正也。月建居午,风从南方来,夏气之正也。月建居酉,风从西方来,秋气之正也。四隅十二建,其气皆然。气得其正者,正气王也,故曰实风,所以能生、长、养万物。”所谓“从其冲后来为虚风”是指与月建节令的相反方向所来之风。“冲后”指北极辰(即太一)所居的相反方向。广义上讲,中医四时正气为“实风”,当至而不至,不当至而至,等等四时不正之气,称为“虚风”。

    于是,中医学认为外感病发病在于“两虚相感”,这是中医最重要的理论认识之一。《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讲:“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总之,四时不正之气与机体亏虚之气相感,而为病气。

    如何避免“两虚”呢?《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讲出摄生处世的最高境界:“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针对虚邪,“谨候虚风而避之”,“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

    针对内虚,则反对“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提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具体讲:“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继承了道家思想,即如老子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也有一脉相承的教诲:“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这些古人的智慧,在务快其心、以妄为常、尚贤尚货、多为多事的浮世中,尤其有其借鉴意义。

作者介绍

毕伟博,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主治医师。

 

(扫码下单)

推荐书:《伤寒论求真(上)》。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