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田玉:红皮之宝

 来来永胜 2018-02-22

到和田,自然要去昆仑山,去神居住的圣地。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写出了“登昆仑山兮食玉英,与天地兮齐寿,与日月兮同光”的不朽名句。今天,我辈登临这里,玉英是食不了,拾一两粒玉籽之心还是有的。


和田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百岁老人随处可见。这里的天气却不敢恭维,燥热而漂浮着沙尘。我乘坐的小车在山路上盘旋,虽有一片怀古之情,在车里颠簸也是辛苦。

偶遇金红皮玉籽

在玉龙喀什河沿线的浅滩寻玉,这一走,就是十几天。羊肉是有的,干馕是有的,浸泡了和田玉亿万年的雪山流水也是有的。当然,收获的还有十几粒青灰得惨不忍睹的小玉籽。朋友们都很绝望,可是没人说过和田之旅一定会有丰厚的收获。其实大家都知道,捡到几个青玉籽已经不错了。沿着河流行走,再随意捡几块颜色尚可的彩石吧,它们或许是和田玉的近亲呢。


因为一个偶然,竟在河畔无意中发现一块极不起眼的石头。不!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一块浑厚的玉籽,那块头,应该是二三百克吧,掂了一掂,怎么会这么重?足有400多克。可见密度不同一般。


在水中洗去玉籽外壳的泥垢,这块宝贝的色皮是金红的,是那种黄色偏红的色调,这色调比夏日的葵花更鲜亮,更奢侈,更华丽,金红聚集之外,大部分都是洒金的色态。无论如何观看,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吉意,一种低调的辉煌。


这种金红皮在玉界已经久违了。它的颜色,一小片一小片,一小点一小点,分布在玉籽表层汗毛孔处,好像莽莽昆仑夜空洒落的繁星。

奇怪的是,玉籽的外形居然像一只蟾蜍,这可是无加修饰的天然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蟾有三条腿,属于稀罕的旺财瑞兽,有吐钱吸财之功,自然是吉祥之宝。


吉祥,本身就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古老故事,这也是善良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吧。

这块宝贝已经陈列在新疆历代和阗玉博物馆。

玛丽艳的惊喜

下山后,到和田洛浦一个名叫玛丽艳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人人都知道玉石巴扎,行内人才会到这里。而和田市区桥头那个玉市聚集的多为一般玉友。巴扎的一头,维吾尔大叔高声吆喝叫卖着大锅里堆满的手抓羊肉,但是刚从山上下来,没人再消受这种美食。

巴扎边上,还有几个巨大的馕坑,同样巨大的烤包子实在是诱人,鲜嫩的羊肉粒和洋葱在金黄的外壳内,散发着特殊的香味,我敢说,即便是一个壮汉,吃一个也就差不多了。之后,再吃一碗浓稠的土著冰镇酸奶,酸奶上面堆有很多花生碎、葡萄干、芝麻和白糖,那感觉就是不一样,是一种吃过就绝对忘不掉的味道。


   山上的河道很多,寻玉也难,而巴扎是和田玉的汇集之处,卖玉的场景蔚为壮观。有趣的是,玛丽艳玉石巴扎多见维吾尔族朋友把小籽抓在手中或摊在手心游走展示,走去走来。买家找到能入眼的好籽则需要眼力和运气。

世界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玉,大自然亿万年造化的精华怎会等同于规矩生成的工业产品,看看那些五彩斑斓大小各异的玉籽,每一粒都是大地的舍利,这才是最具典藏价值的天然珍宝。

机会来了,一个名叫阿布的小巴郎,不知从哪里捣鼓出来一粒红皮玩籽,神秘兮兮的给我看。这粒玉籽极为光滑圆润,皮色真是红得可爱,清代椿园所著《西域闻见录》中所写“羊脂朱斑”大概就是如此吧。难道网上疯传的那种100多万元一粒的小玩籽,品相能达这一步吗?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玉没感觉的人认为玉就是一块石头,而玉疯子朋友看玉如宝,看中哪块心仪的美玉就会流连忘返,不把腰包里的钱花掉誓不罢休。

中国的玉友来到和田,都是要寻找自己的心中所爱,它就应该是独有的,就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是一种天地巧遇的缘分和美丽邂逅。

和田之旅,穿越千年时空,徜徉在昆仑之宝融汇中华玉文化的历史长河,呼吸着远古文明的沧桑气息,领悟东方君子温润而泽之美德。

这粒“朱斑羊脂”我是拿下了,在红皮宝贝见一块少一块的今天,看上,就得果断,太镇静的玉友,手里永远没好货。

高山流水之间的车旅劳顿,也是一次人生的心灵洗礼吧!


名家如何创作红皮原石


把一块枣红皮的玉璞送到玉雕名家手中,心中甚是失落。它的色皮太完美,是那种深沉纯正的红色,喜庆吉祥,热烈而富有激情。



   朋友说,这块籽料真绝了,扁圆扁圆的,像不像玛丽艳巴扎馕坑里的大烤包子?我笑骂他亵渎宝贝,细看一下也真是那样。按照业内行家的话“红皮不搭白肉”,也就是说红皮的和田玉籽,内部往往肉质偏青,真要碰到红皮羊脂那一定是奇迹。

我当时拿下这个红皮玉璞时是凭一种直觉,物以稀为贵,做一次当代卞和又如何?偏要冒冒这个风险。


这也是我的失落所在,保存原石,是留下一块稀罕的收藏级宝贝。而进入创作程序,做出来会是什么东东?剥开外皮,肉色如是灰青或像火龙果一般的杂色,一切都彻底失败。

我主张以“锦灰堆”式的艺术手法来发掘古代文化的精华。比如《易经》的哲学思想应是很好的创作源泉。


多年潜居玉龙喀什河畔寻宝琢玉的青年玉雕名家刘书恒坚信这块红皮璞籽的价值。他眯缝着有点近视的眼睛,翻去复来地检查皮壳边缘的细节,认定这块红皮宝贝内内含羊脂。在北京玉雕名家宋建国大师的指导下,6个月后,这件名为《守佑》的当代经典作品在刘书恒手中诞生了。作品剥开了一部份红皮,露出的羊脂玉肉竟是如此细润和老熟,正面阳刻“守佑”和“乾坤”,背面则阴刻“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表现《易经》文化中蕴含的天道运行强劲动力。

《守佑》成了中国当代玉雕艺术的瑰宝,是的,守佑,乾坤,大哉乾元,一个个朋友都满怀崇敬小心地传看,谁能有幸留存在手?今天,它是无价的。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和田玉》杂志在《2016年中国玉雕经典作品回顾与评析》中评价道:“作品保形用色,选用古代精华字句,内蕴令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美玉是世间混沌的生命中脱颖而出的一点灵光。这件《守佑》的灵光在哪里?抑或就在自然天成的朱斑和羊脂的变幻之间。它浑圆的外形,就是漫长岁月中冰雪急流磨砺冲刷的见证;它的色相竟是如此绝妙,每一个星点的面积,根本没有可以计值的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