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懂得美,你就能感受到幸福

 源源不断 2018-02-22

作家周华诚对当代十六位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访谈集结成书《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展现独特的东方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艺术家们用工匠精神打造东方之美。

▲《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周华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示16位顶级新匠人的艺术理念

提到工匠精神,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这么理解:工匠精神,是对中国2000多年匠人道统的迭代式传承与更新。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私人价值观所追求的,又是必须带有公共属性。

而新时代的匠人,虽然从事古老的行业,但使用新的工艺和范式,服务于新的人。他们具有新审美、新技艺以及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链接。所以,新匠人的标准,无关于年龄、行业、地域,仅在于是否在传承匠人道统的基础上,引用了新的时代工具,符合新的时代需求。

《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这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批新匠人。杭州作家周华诚从筹备到采访大概集中花了九个月时间,走遍大江南北,采访了敦煌研究院美术所所长侯黎明、中国琉璃第一人戴舒丰、日本知名景观设计师仓永秀夫、设计师陆嵘、建筑师毛厚德中国金银掐丝大师王树文、木雕大师陆光正、音乐家何训田、生活艺术家佘文涛等20多位艺术家和设计师,成书时,因为要突出极致,所以一再忍痛割爱,最终保留了十六位。 

通过美和艺术,提升人的幸福感

这些艺术家给他极大的启迪。有一次在北京,他们奔波了很久,来到琉璃艺术家戴舒丰的家。他的院子里樱桃刚成熟,于是大家坐到樱桃树下吃樱桃,一边访谈一边喝茶。到了中午,戴舒丰自己动手给大家做铁板烧。“这个过程,你就知道一个艺术家是怎么样生活的。他的生活观是什么,他的艺术观又是什么。我把这些都写在书里了。”周华诚说。

“这样一本书,主题就是艺术与生活方式。比如油画家施本铭先生说,‘’我信仰艺术,信仰美’,音乐家何训田先生说,‘你是世间一朵花,你要找到自己的芬芳’,跟他们对谈,特别令人醍醐灌顶,深受启发。”在他看来,这些所有的艺术家,都非常真诚,为人天真,正是这种天真和真诚,使得他们的作品里有着浑然的大气象。

再比如,生活艺术家佘文涛,他是潮州人。潮汕人很注重生活文化,喜欢功夫茶。关注喝茶,生活自然会慢下来。在慢和得到内心安静的同时,很多智慧就会生发。“潮州的这种生活习惯,带给我的,就是让我与传统文化在生活方式上得到连接。我以前做过很多事,就像在挖井,都没有挖到水,最后通过一条隧道,把一口口井连通了。我以前画画,做设计,搞摄影,做展览,在追求“心灵美学”的意义上是相通的。展览是很综合性的,我以前学得很杂,挖了那么多口井,现在,一切都自然流淌出来了。”

2014年,在国家大剧院,他第一次做生活艺术展的策展,把多种艺术门类打通,把生活九艺“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置入其中,呈现出慢生活的意境。他期望这九个令古人内心休憩的诗意生活方式能重新回归大家的生活。

那次展览很轰动,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他自己也慢慢地会去分析,生命的几十年,到底为了什么活着。在生活与艺术中间找到一个状态,通过美和艺术,提升人生活的幸福感。 

▲佘文涛 禅者之家

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的不是工匠,是投机分子

周华诚感慨:“好的匠人都是在自己的手艺上不断精进的。精进就是创新。一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也是大创新。

比如,设计师毛厚德。他1988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是日本的名门,日本的工科第一号,当时毛厚德心想只要能进去,不管什么老师都行。结果选导师的时候,为确保能顺利进去他选了个看起来人气不高的老师,进去才知道,这是全校最好的老师坂本一成。“命运就是这样,优势与劣势总是在相互转化。你找了这么好的老师,听起来运气很好,其实这个过程,又是最艰难的过程。”严师出高徒。经过极其严苛的训练后,1992年,毛厚德获东京都立大学建筑意匠学硕士学位,在日本设计株式会社任首席设计师,  1994年在日本成立M.A.O.一级建筑士事务所, 代表作品有日本东京迪士尼海主题乐园、日本东京品川新干线综合大厦、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等。

求学也好,工作也好,他于是养成了死磕到底的信念。他坚持认为,往死里做好一件事,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坚信这条路,那一定要走下去,才会去做那些所谓蠢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周华诚说:“工匠精神包括坚持,坚持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哪管它东西南北风。聪明人很多,聪明人往往主意多,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的不是工匠,是投机分子。” 

▲毛厚德建筑

对话周华诚:与时俱进的才是好工匠 

▲广州日报:现在都在说“工匠精神”,您如何理解这个词?您认为所谓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周华诚:工匠精神的核心,一是专注,二是坚持,三是创新。我理解工匠精神并不排斥现代科技。创新更重要。与时俱进的才是好工匠。只是这样的前进,不是瞎弄,而是不离自己的根本。然后运用新时代的科技手段、传播手段、交流手段,做更多的事情。固步自封的手艺一定会消失的。 

广州日报: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审美回归的要求吗?

▼周华诚:·审美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更想呈现的是这些艺术家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他们对待生活的观念,看待人生的角度。我在访谈中,常常关注到这一点,即是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与他们的人生道路选择之间的关系。这非常有意思。我发现,有大成就的艺术家们,往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艺术观是合一的。 

▲广州日报:在与这些精益求精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您自己有何改变?

周华诚:·整个采访下来,我自己觉得非常受益。好的访谈其实是激发,是思想的碰撞,虽然我常常起到的作用,只是抛出一个引子,从而逗引出访谈对象们更为精彩的话语。我拿到新书以后,重读了一遍,在很多语句下划了线。我也特别想跟读者们分享我觉得受益最大的是,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是怎么想的。其实这在我整个的采访过程中,我比较有意识地关注到这些,即那些人生中或艺术中重要的节点,是如何来到的,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对这些节点的处理,正是他们人生与艺术的道路走到今天的关键性因素。 

文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全媒体记者 孙珺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赵小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