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东春节:秦淮河畔的春节故事

 xxjjsdt 2018-02-22


华东春节 来自链景旅游 11:58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华东春节”





春节好,欢迎每天听旅行。华夏文明历史悠久,祖国地大物博,说起春节的习俗民风,更如同一副加长版的历史画卷,今天,我就带着大家走进南京,去感受一下秦淮河畔独有的春节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南京可以说是拥有名字最多的城市了:金陵、应天、建邺、建康、江宁府、石头城……而和“金陵城”有关的诗词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应该就是“秦淮”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成就了杜牧,也成就了秦淮的风月之名,似乎从一开始,秦淮就笼罩了一层旖旎的面纱,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一个个名动天下的名字后,始终不变的,就是几千年来宠辱不惊的见证者——秦淮河。时至今日,秦淮河已经洗尽铅华,尽褪粉黛,回归了母亲河的淡雅脱俗,现在的她素手而立,静静守护着全新的南京城。而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每年春节时的十里灯光——秦淮灯会了。



早在南朝时期,作为国都的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从唐朝开始,元宵节灯会正式成为民间习俗,秦淮灯会的规模迅速发展,要知道,唐朝是流行“宵禁”的,但在灯会期间,宵禁全部取消。所以,每年春节期间,“久在樊笼里”的男女老少终于有了“复得返自然”的机会,秦淮河畔空前繁华。


时至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我们知道,但凡是“造反家”出身的皇帝,大都改不了一个虚荣的毛病,朱元璋也是如此。为了彰显国运昌隆,他大力提倡花灯节这一盛事,更将每年元宵节的张灯时间延长到十夜,从而一举奠定了秦淮灯会在灯会历史上的地位,甚至拥有了“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


时至今日,秦淮灯会已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并且成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结伴赏灯已经成为南京市民必不可少的春节赏玩项目,当然,今天的秦淮河已远非唐朝明朝可比,放眼望去,几乎满眼都是人,但是春节嘛,图的就是个热闹,你开心就好,挤挤更喜庆,挤挤更健康。



新春开始,家家户户都习惯在大门上贴上对联和门神,其实,春联的真正普及就是从南京开始的,还是明朝初年,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事实上,朱先生在任期间,确实为南京的春节民俗贡献了很多创意。据史书记载,明太祖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其实,不用他说,大臣们也会争相学习的,毕竟,当今陛下可是个出了名的“鸟尽弓藏”的主,能活到现在的,怎么着都得学习一下如何才能明哲保身。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一夜之间,坊间就炸了锅,无论是公卿还是百姓纷纷行动,时间紧任务重,由不得半点马虎。大年初一一早,太祖就高高兴兴地微服出巡了,他看到家家户户门前一片红彤彤,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但是,当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口,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是什么原因。原来,这家主人是个阉猪的,此时正发愁找不到人写春联呢。听到对方是个“阉猪的”,太祖可能联想到了什么,比如……心疼心疼身边的小太监,当即要来纸磨,挥笔写下了一副春联,上联是“双手劈开生死路”,下联更厉害了,是“一刀割断是非根”,送给了这户人家。从此,春联的风头战胜了一切民俗,瞬间风靡全国,直到现在也经久不息。



南京人的年夜饭也很有特点,在南京有句谚语:“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可以说是完美表达了南京人对青菜的热爱。也因此,在南京人的年夜饭桌上,通常必会有两道特有的素菜:什锦菜和芦蒿。新嫩的芦蒿在热油中迅速炒熟,滑入鲜嫩的里脊肉丝,加入佐料调味,便是餐桌上一道最抢镜头的小清新菜肴了。


至于另一道什锦菜,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京人对蔬菜的狂热追求了,什么荠菜芹菜菠菜雪菜黄花菜豆芽香菇豆皮……几乎手边有什么菜就可以加什么菜,十足的一锅蔬菜荟萃。菜的种类一般不会少于十种,讲究一点的人家会选16种或19种,取“和顺长久”寓意。中国人凡事都喜欢讨个彩头,这十多种蔬菜自然也是各有说法,黄豆芽形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荠菜音似“聚财”,寓意招财;芹菜读音与“勤快”相近,取“勤劳致富”之意;黄花菜寓意花样年华、前程似锦;香菇意为“和和美美”;就连豆制品千张,也有“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的意思。



吃过年夜饭,老南京人还要祭祖守岁,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叫做“福寿汤”,吧红枣莲子荸荠菱角等江南特产的煲汤圣品放在一起小火慢炖,红枣软糯菱角却还泛着清脆时盛出,全家齐聚共同享用,取意“洪福齐天,增福添寿”。


我们常说,过完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但对于南京人来说,正月十五不只叫元宵节,还叫做“小年”,而过完小年,在正月十六,南京人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要完成——“爬城头”。



这个词对于很多追星族来说一定不陌生,在最喜欢的“本命”明星之余,又喜欢上了别的明星,就叫做爬墙。不过对于南京人来说,爬墙可不是件小事儿,而是正儿八经的一个节日——南京爬城头节。


在朱元璋定都后,开国功臣朱升就提出了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就是因为这“高筑墙”三个字,拉开了建造南京明城墙的序幕。


好在在此之前,南京已经有了丰富的国都经验,新城墙的修筑完全可以在六朝时建康城的基础上二次加工,于是,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明城墙成为了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到现在,城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为世界历史之最。



城墙是朱元璋老先生下令修建的,而要说起爬墙头的习俗由来,巧了,也是因为他!相传,朱元璋下令筑墙后,要求士卒严加防守,不许平民擅自登上城墙,老百姓嘴上不说,心中却忍不住腹诽,朱皇帝为了笼络人心,特别恩准正月十六开放城头,让百姓爬墙游玩,久而久之,这个风俗便传习了下来。


清朝人甘熙有一部记录南京逸闻的典籍,叫做《白下琐言》,里面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所描述的景象和现在一般无二,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通济四城门,而现在只有聚宝门可以让人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爬城头的行人熙熙攘攘,上至需要搀扶的九旬老人,下到走路还要跌跟头的娃娃,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平安康健的彩头。


其实,一座城市特有的春节民俗,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在外的游子谈及家乡时情至深处的泪点。


十里秦淮十里灯,明城墙头百姓登,万户春联太祖瞪,年夜佳肴守岁等。这就是金陵南京的春节故事,如果有机会,不妨来体验一下吧。


本期内容团队

撰稿|青晓

配音|佳易

节目一审|盛夏

节目二审|陶铭



别忘了转发和点赞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