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的根柢!

 恰恰365 2018-02-22



1

初露锋芒


这个冬天,没有下雪的北京让人有些不适,但这并不影响郑叶来的心情。2月的一天,他专程来到了北京。


去年,华为成立了云BU部门,同年8月升级为公司一级部门,与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平级,郑叶来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从他北京此行的交流中获知,这一年云BU收获不小。


根据华为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云销售收入达到5亿美元。截至目前,华为云已发布14大类99个云服务,50+解决方案,在用户数、资源使用量方面实现300%的增长,云服务伙伴超过2000家。


用郑叶来的话来讲,“当时很多人觉得华为做晚了,没机会了。但2017年的数据出来之后,华为云增长很快,我们又信心爆棚。”

华为的云BU主要是和云计算打交道,云计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外界至少有100种解释,但却只有一个共识:云计算很重要。


华为曾预计,到2025年,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流程都将被数字技术改造,企业的所有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都会被云化,85%以上企业应用都会被部署在云上,云计算市场规模将是万亿级别。


事实上,在去年云计算业务的市场规模就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据相关机构统计,2017年全球共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2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而2018-2020年年复合增速将达到16.5%。


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中国也涌现出一批云计算企业。以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等为首的互联网系云服务起步最早。除此之外,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目前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华为、中兴、浪潮等厂商也加入战局。


华为做云的年头其实不短,2008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起初是私有云。在最新的IDC相关报告中华为私有云业务囊括了诸多市场第一。2015年华为发布了企业云,开始涉足公有云。2016年华为在欧洲等地开展了公有云业务,陆续签约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等开放云服务项目。


随着近几年云服务市场规模的逐渐显露,以及自身私有云业务、海外开放云业务所积累的云服务经验,华为充分讨论后,决定从2017年开始,以公有云服务为契机,强力投资打造一个开放的公有云平台。


发展云业务中,华为有自己的边界和方式。在商业模式方面,华为不靠用户数据变现。此前华为讲过,华为公有云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具体包括两方面:华为恪守业务边界,不做应用,也不利用客户数据做商业变现。


可以说,“华为云”是华为云公有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的共有品牌,经历十年发展,两朵云将形成合力,向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云服务。


正是因为这个模式,华为取得了用户的信任。“没人会怀疑华为的技术,坐下来都是问华为是不是下定决心要做了。”郑叶来分享了去年很多与客户交流的例子,他指出华为的不碰数据、不做应用、不做股权投资的“三不”承诺使得华为云更具竞争力。


你可以理解为华为云是一朵云,不管私有云,还是公有云,其都采用了统一的架构、统一的服务、统一的API、统一的生态。由此,不管用户是先私后公,还是先公后私,或是公私兼顾,皆可以平滑选择。举例而言,企业将应用数据部署在私有云,也可以部署在公有云,形成线下、线上协同。


2

骑士精神


在华为内部,云计算的主力军是IT产品线。所以,当时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出任云BU总裁,云BU相当一部分中高层也来自于IT产品线等企业业务单元。


成为华为的一级部门,又是公司战略业务,云BU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成为全球5朵云之一。目前,公有云市场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上有微软、亚马逊,国内有阿里、腾讯、中国电信等等。华为是个“新兵”,凭借什么跟其他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呢?


首先,多年的技术积累是华为的一大优势。


郑叶来是华为的一名老兵,技术男出身,身经百战。自他负责IT产品线以来,华为在ICT转型过程中称得上一帆风顺。


早在2013年,他对IT产业的认知是IT系统要走向云架构,IT改造CT、ICT融合;到了2014年,他认为华为的定位是成为IT公司,做三个硬件、三个软件平台,坚持被集成不碰应用。2015年,华为推出企业云,他提出了华为要构建云生态,这标志着华为决心开展公有云业务。只是受限于公有云的运营经验和服务能力,先低调攒经验,公有云业务也只是在某些地区和项目中进行推广。


有别于大多数云厂商,华为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覆盖网络、计算、存储、安全各领域,可以提供全堆栈产品与解决方案。此外,华为更是把在IT基础设施的优势带到了华为云,具备优秀的软硬件一体化能力。


具体表现在:不论是从服务器到智能调度的一体化新一代智能硬件平台Atlas,还是从硅芯片到算法植入的“安全芯”、园区公有云服务,亦或是从企业级专业存储到云上+云下企业级存储的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华为云优秀的软硬件一体化能力都可以为企业级客户提供更好的云服务。


对于华为来说,ICT行业的长期积累成为其公有云市场的核心优势。

用郑叶来的话来讲,“从华为IT发展初期,我们就踏踏实实的从整个硬件到软件系统去构建我们的能力,不要想着去炒概念,我们用自己的利润踏踏实实的投入,走出了如今的道路,我相信只要踏实的坚持做下去,结果就没有太多的问题。”


华为是一个长跑型选手,只要它认准的事情就会持续投入并坚持做下去。虽然华为内部从不信奉个人英雄主义,但在IT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郑叶来身上,我看到的是华为人的另一种气质——骑士精神,而非狼性。


其次,是生态的构建。


在生态方面,华为注重分享,打造共生共荣、多样性,开放有活力的生态。“不是将合作伙伴都变成加工厂,而是提供技术平台,使能客户”。去年华为轮值CEO郭平提出,在生态中,华为只拿收益的1%。


对企业来说,产业生态才是公有云服务厂商竞争的关键。以亚马逊为例,除50余种基本云服务外,还可提供多达2300多种第三方应用,包括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开发和测试工具等。


一个企业向云迁移的过程,需要考虑历史的因素,需要合作伙伴来参与、来集成。郑叶来对此幽默的诠释我还记忆犹新。“华为是个技术能力有限的公司,不可能什么都做,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好,所以我们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让他对云业务信心倍增的还有内部的互通得以解决。


事实上,华为一直都在关注公有云的市场,是否开展公有云业务,各BG和部门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内部一直分歧不断,很难取得统一的意见。


按照内部人的说法,当初Cloud BU的设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在华为内部战略打通、整合相关的资源,横向打破各组织、部门的“墙”,成为对外的统一的服务接口,对于18万员工的华为而言,这个工程着实不小。


去年有两个事情超出郑叶来的的预期,其中就有华为内部对做云业务迅速达成共识,组织人员调整到位,也给了充分的授权。


云计算华为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增长最快的。目前,华为的云服务已经在众多领域铺开,包括政务、教育、医疗、金融等。


3

攻城之器


根据华为之前透露的云计算战略目标,到2020年华为云计算将为华为贡献100+亿美元。从去年5亿美元的收入来看,华为的云业务开局还不错,可三年实现90亿美元的收入增长,注定未来之路不会平坦。


根据国际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有云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市场总容量为100亿元,份额排名前四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营收40亿元,占比40.67%)、中国电信(营收8.5亿元,占比8.51%)、腾讯云(营收7.3亿元,占比7.34%)、金山云(营收6亿元,占比6.02%)。


有观点认为,公有云市场上半场的竞争已经结束,格局基本确立。郑叶来则并不认同,他认为“不能用互联网跑马圈地的思维理解2B业务。”他并不担心华为云未来的发展,甚至担心跑得过快。他指出Cloud 2.0的竞争刚刚开始。他要求团队“眼盯客户,盯着趋势,而不是盯着对手”。


而面对日益加剧的云计算市场竞争和洗牌,我想起了郑叶来另一个幽默的比喻。他是这么说的:


“我们不怕洗牌,洗洗更健康,洗着洗着有些人留下了,有些人没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在。未来我们能不能活下来不知道,但我们这么努力,不活下来也没有道理。”


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说明了云计算对华为现在乃至未来的重要性。


去年的二、三月时间里,73岁的任正非亲自率领华为高管团队,密集拜访了多个省份。算下来,平均每隔12天,任正非就会与一位省委书记见面。值得一提的事,每到一处,华为均与当地政府达成了战略合作,签约项目多集中在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


从全局来看,不管困难有多大,华为如果不做云服务,未来面向全球的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就没有一个云基础设施的底座。云计算,华为的根柢也。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