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允明草书《歌风台》

 明远小筑 2018-02-23

祝允明(1460年-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因生而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江苏长洲(苏州)人,明代书法家,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氏草书《歌风台等诗卷》,又名《自书诗卷》,嘉靖癸未(152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是祝允明与友人乘兴而作, 内容系书旧作《歌风台》、《登太白酒楼》、《将归行》古体诗三首,是祝氏书法的代表之一。此作章法错落取张旭,字法笔意法山谷(黄庭坚)。尤其是其波画大胆伸展,横画多颤笔,这是作品中很醒目的地方,体现着黄庭坚的笔意。全卷共94行,405字,每行二至六字不等。诗有自识:“夏日过王堉酒边,忽云庄至,数勺后,袖出数扇,王氏笔墨皆精良,既书,又已展纸在案,虽颇以酒倦,奈纸复佳,不觉笔之跃跃。但苦纸长未能满,云庄口诵余旧作,皆长句如流,遂意(竟)其兴。枝山允明嘉靖癸未闰四月廿五日。”

读罢其识,宛如看到祝允明乘酒酣之际,加上主人所备笔砚精良,所出扇页,宣纸质佳,于是书兴大发,一挥而就的场景。而此卷留下的笔走龙蛇之迹,亦似有墨沈未干之感。由于纸墨相发,又是乘兴而书,故此作不失为神融笔畅的佳品。该卷通篇不但潇洒流畅,一气贯穿,参差错落,浑然天成,而且笔力刚健,字势雄强,纵横开合,擒纵自如,字里行间,往往似奇而寓正,若险而藏稳。字形则随机应变,笔法亦随式而化。从肯定、果断的点画中,透露出书家十足的自信心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真不愧为一代大师之作。

此卷后有曾可前、吕图南、谈允谦等人的题跋。曾可前题云:“尝闻京兆行草源自大令、永师,兼以狂素、颠旭,本朝第一手也。今观此卷,骨力最遒,纵横有妙,似非时辈赝手可及。”吕图南称:“老笔纷披,蹁跹自如,真堪照乘。”谈允谦则认为此卷“纵横挥廓,结撰茂密,书家称京兆能沉入又能直出,诚明兴一人。”此卷作于嘉靖二年(1523)时祝64岁,正是晚年书艺最成熟时期。明王世贞曾称赞祝允明“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是上配吴兴(赵孟頫),他所不论也。”《名山藏》一书也称祝允明书法“出入魏晋,晚益奇纵”,很有道理。

歌风台

掉臂长安市,遥从日边来。因过芒砀下,步上歌风台。沛公善任使,猛士忘其骸。帝业袖手成,慷慨襟抱开。大风飞云亦壮哉,韩彭英卢相继死。寄命寺人髀股间,未央志气拉飒摧。相望千余年,安能为之哀?明朝放舟淮浦去,项王韩侯祠下亦徘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