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ql2.七律第二讲
2018-02-23 | 阅:  转:  |  分享 
  
上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七律的起承转合

七律的起承转合讲究“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1、平起:七律的起,讲究平,平和,稳固。句子结构平稳,语义也要平稳,要有根有据。

不要调子太高

2、顺承:这个顺,包括意顺,还包括笔顺。意顺,是指这个环节要顺着起的话题和意境写。

因为所谓“起”,就是给下文提头,就是引起下文,所以你不能在紧接着的下文里另起话题。

笔顺,是指与起之间要有连接---意义上的或字面上的。但是,承不是接过起的话题继续说些与起相仿佛的事,而是必须有扩展、提升或深入。把起的话题或意境进一步说深、说透、说细。

3、跳转:是说转这个环节要有跳跃的感觉。要跳出起、承的话题和意境,另写一层意义。是话题和意境上的转移。转,讲究“跳”。同时,也正是因为话题和意境上的跳开一步,更需要字面上的连接。

4、妙合:七律最后的合讲究一个“妙”字。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使人想不到会有这样一联或一句,但细细想来又甚合情理。但这个“妙”字说的是“合”,必须起到关合的作用。不能来一句与整首诗风马牛不相及的话结束全篇。

做到了以上“平起,顺承,跳转,妙合”,一首七律就有味了。

在论坛上看了一下大家的作业

比较普遍的毛病是“空”

嚼之无味

究其原因,在于以凑为主,没有立意。

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起承转合之中,而起承转合的每一环节都应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且把起承转合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

“谋篇”,我们先具体定义性的解析一下它。

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往小处说可以指一篇文章,往大处说,可以说成是国事、家事,天下大事。

布局——对某事物的整体结构所做出的规划安排。谋篇的目的在于布局,先谋篇而后布局。

谋篇布局,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乃至各项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个事前筹划,这是很自然的,不然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乱飞乱撞,结果必然是四处碰壁。

我们有时也表现的很敏捷,能很快速地对某事的处理做出正确有效的反应和行动。但是,这个“快”实际上也是经过“谋篇”而后才行动的。那仅仅是因为你的思维组织能力强。

每人写诗填词水平各不相同,其作品风格、层次、品位也各不相同,差别在哪?

基础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谋篇布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技巧性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的体现。

所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功夫在诗外”。

我们还时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就是“底蕴”。“底蕴”是什么东西?其实,它就是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知识的积累程度

我们学习诗词写作,仅仅知道些写作规则的条条框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写作时真正依仗的是我们每个人平时积累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综合能力。

比如写近体诗,格律啊平仄啊押韵啊,其实不算难的,我们常过这段时间学习,不懂格律的人达到格律诗基本规则的掌握,而且也能合辙押韵地开始写作。普及速成,这一点都不难。

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其他例如美术及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诗、画、乐本就是一体的,思维模式大同小异。而作品形成的过程本身,又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细的刻画。这就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如果只有形象思维的发散,你会神经兮兮的不正常;如果仅有逻辑思维的禁锢,你就只是一个机器人。而如果将二者适度的把握和掌握,自由运用,充分发挥,那你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高素质的人,岂止一个诗人的桂冠可以挡的住你,任何事情对你来说都会驾轻就熟的。

“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概念。平时不注意综合素质的训练,我就是告诉你一万条谋篇的规矩和法则,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说严重点,关于谋篇的修炼,是一辈子的课程,是远超出诗词范畴的概念。

写诗填词技能的本身,实乃末技耳!从诗的框架里跳出去,去思悟事物本身的规律,再回到诗的境界中来,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经常这么反复的修炼,那么对于所谓起承转合的理解,对于谋篇布局的认识,你就可以给我做老师了。

好!有了前面一大通认识上的铺垫,我们就可以具体的谈谈诗词写作的谋篇之法了。按诗词写作的章法意义来讲,上面说的,算是起承转合里的一个“起”吧。

下面以近体诗为主体进行诗词创作中谋篇的介绍,在参考一些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是个人看法,希望各位给予指正。欲谋篇就得有前提——那就是立意,我们先从“立意”开始谈起吧。

写诗和作文一样,首先应该立意。意,就是一片文章的统帅、灵魂。好比我们平常写论文,这篇论文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的核心官衔的什么,在写作之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意。

如果没有这个意,你了能搜集了很多的材料,却说明不了问题。这些材料好比一盘珍珠,散落在班子里,而这个意,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丝线,意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所以古人在论述诗歌立意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并高度肯定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立意之要

大凡作诗立意,其要在高古、含蓄、敦厚、雄浑、蕴藉、淡雅等。分别介绍于下

一:高古



【李希声诗话】云:「古人作诗,正以风调高古为主,虽意远语疏,皆为奇作。

前贤谓七律之章法井然,字法、句法、对法,俱臻佳妙,声律又谐和者,佥以李澄【奉和圣制从蓬莱宫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及李颀【送魏万之京】为最严密。于今介绍如下:

别馆春还淑气催,三宫路转凤凰台。

云飞北阁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

御柳遥随天仗发,林花不待晓风吹。

已知圣制深无限,更喜年芳入睿才。

此诗首联一写蓬莱,二写兴庆,两意分立。

三四写雨中春望,正名对,上远下近,上四下三。

五六美圣制,正名对,上实下虚,上二下五。本联为烘托,言圣制一出,御柳尽发,林花齐放。

第七句则作一折笔,末句结以睿才,补缴圣制题意,全篇严整。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此诗起联一写送别,二写时序,一意相承。

三、四流水对,上二下五,三句极言秋之不堪,承第二句,四顶第一句,仍按正题。

五、六同类对,上四下三,五句言一年又将近矣,六句言日又将暮,感岁月之不我与。

结处勉以勿留连行乐,既具高格,而情邃不露,虽未较声律、雕句文,然信手拈来,便是宇宙第一好诗,缘其本色高也。

二:含蓄—含蓄者言不尽意也。含蓄之诗,能与人留下欣赏之余地,使人沉浸于艺术之美感中。即是以委婉之文辞,道出诗中之主旨,避开一语道破之坦率,让读者去体会言外之意。

李商隐《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此诗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三:敦厚──敦厚者,极雅人之深致也。

陆游的《寓驿舍》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遶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这首诗,气氛沉重,感情抑郁而强烈。从一起的“闲”、“古”、“掩”、“空”诸字,宜员结尾的“暗尘”、“残墨”,始终幽暗凄冷。

客之孤独与堂之空旷的映衬,化鹤故事神幻色彩的渲染,数竹量松,摩挲残墨的行动,凡此种种,使气氛显得沉闷低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从感情看,全诗神完气厚,沉痛深婉。

而独具机杼的是:全诗无一字明说“情”,其意象却又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

比如说,以“闲坊古驿”寓天涯落拓,以鲲鹤变化概人事升沉,以竹松寄岁月不居,以残墨追怀往昔,个人的心迹,时代的风雨,都涵蕴其中,因此获得摧抑人心之力。至于中二联的对仗工绝,犹其余事。

赵翼《瓯北诗话》激赏陆诗,谓其“以一筹莫展之身,存一饭不忘之谊”,“每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绝无鼓衰力竭之态。”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陆游七律中的佳者“著句既遒,全体亦警拔相称。盖忠愤所结,志至气从,非复寻常意兴”。他们评断陆诗,都从思想感情的诚挚深厚出发以探求其兴会风格,可谓于超牡骊黄之外,独具真赏。

四:雄浑──雄浑者,雄伟浑融也。

《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宋代陈与义

十月高风客子悲,故人书到暂开眉。

也知廊庙当推毂,无奈江山好赋诗。

万事莫论兵动后,一杯当及菊残时。

喜心翻倒相迎地,不怕荒林十里陂。

此诗起调高骞,著一“暂”字,看出诗人前此是悲多乐少.这一联写出诗人的心情,又点出迎客之意。

颔联是承“眉开”而来既是对朋友得官祝贺,也表明二人相聚,正好把臂同游,得啸傲河山之乐。

转句作者巧妙采取了笼统的含蓄笔法。用万事概括一切,当然最大的痛苦也在其中。“动兵后”显然是暗指河中府失守之事。这种似明似暗的劝解,能不伤朋友的自尊心。他还怕朋友未能尽消心中痛苦,于是又加上一句“一杯当及菊残时”,更作宽慰。

合句是诗人在劝慰朋友之后接着表现出迎接朋友的热烈心情

此诗感情诚笃,忠厚之情堪比杜甫。虚字运用的巧妙,“也知”“无奈”“莫论”“当及”四语,使全诗前呼后应,转运灵便,气韵生动。

而且此诗语句明畅,音节浏亮。所以刘克庄评论陈与义的诗说:“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当在诸家之上。”简严雄浑,此诗当之无愧。

宋诗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的这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五:酝藉──酝藉者,为用隐喻之笔法,表达心中之所干求。与含蓄不同者在于含蓄乃是有所讽谏,而借诗道出。而酝藉乃是心有所求,不便直述而借诗寓意也。

姜白石也说过“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

这四种高妙,每一种都可以说出一些道理来,都可以详细进行解析,但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意”。

他把“意”作为高妙之一,说明他对意很重视。在意高妙前他加了一个理高妙,这个理和意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区别。在某种意义上,意可以说就是一种理,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意。

但是表现出来的时候,二者就有了差别了。那个理较为抽象,如过脱离了形象感而纯粹地去说理,那就成了说理诗,就不是意了。而真正的“意高妙”的诗句,不是去枯燥地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画面,把自己想到的意趣很灵动很鲜活地表现出来。

我们用一首陈与义的《巴丘书事》诗来说明一下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这首诗通过典故,隐语朝廷不知道起用鲁肃这样“足略多某”的人才,暗喻不知道重用抗金良将,和作者这样的“足略多某”人才,为国家的前途,民生疾苦而焦虑心碎,表现出他忧国伤乱的情怀。

陆游《秋夜怀吴中》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这首写于淳熙元年离蜀州通判任后的诗,即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诗中间四句不仅对偶亲切、自然、工致,而且含义也十分丰富。

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之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灞桥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这则是本篇的独到处。

六:淡雅──淡雅者,平淡渊雅之谓也。梅圣俞云;「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当自组丽中落其纷华,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这首七律以工于写景驰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颈联在词序的排列上作了精密的调动,画面就在宁谧中浮动着一股生动的灵气。而颔联,则因其奇妙的想象与贴切的比喻,更受后世诗人们的激赏,仿效之句也最多。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零落棋枰葑上田。

如滕岑有“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游西湖》),程孟阳有“古寺工如昏壁画”(《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黄庭坚有“田似围棋据一枰”(《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稻田棋局方”(《次韵知命入青原山石》),文同有“秋田沟垅如棋局”(《闲居院上方晚景》),杨万里有“天置楸枰作稻畦”(《晚望》),杨慎有“平田如棋局”(《出郊》),等等,因此王渔洋品评此联“写景最工”(《池北偶谈》),是有道理的。

立意,多义词。可以表达“打定主意”和“命题意思”两种含义并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立意占有极重的分量。一件作品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区别于立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有时,立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

我们再来看刘筠的《柳絮》,是怎么立意的

半减依依学转蓬,班骓无柰恣西东。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

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

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

《柳絮》诗所写眠足而起,不知韶华一虚度的宫柳形象,实是久居宫禁而青春刚过的诗人自伤与自警。

这就使此诗在立意上先占一步。《西昆集》中与刘筠此诗同题唱和的还有杨亿、钱惟演各一首,均不如此之立意超迥。

立意得势,立意的超胜使得此诗的开合结构,深得曲折回互之势;遣句造景亦能推陈出新。

首联以春日柳絮比秋日断蓬,迷茫中暗寓迟暮之感。次联忽然抛开柳絮主体,而写城乡的明媚春光,看似不续,而实为反衬,笔致开脱而意脉相连。由颔联之“广陌三条”又进而荡开,引到北斗城、甘泉树,似与首联相去甚远。

然而末联复用人柳、黄金柳二典,收向全体,冷然一问,始知中间步步曲折原来都归向一个“空”字,既与首联相应,又翻出一层新意。杨亿曾评李商隐诗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刘筠此诗在艺术上也正深得义山之奥秘。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七律夏雨》要求先立意再动笔,不要泛泛空谈,不要生拉硬扯,希望能出新意!



















献花(0)
+1
(本文系文冠厚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