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绝句12课 主讲 江山依旧
2018-02-23 | 阅:  转:  |  分享 
  
绝句12课主讲江山依旧

通过近一段落的学习,我发现大家在物象的描述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写秋,九月芳,芳菲一般指春天。

写秋的物象可多了,大雁,信水,桂花,金菊,咱就不要去写蝶舞莺歌了,它是春天的物象,是传统诗句中约定俗成的,尽管咱在秋天还能看到蝶,还能听到莺啼,但是这物象对于秋天不合时宜秋,可以是丰收的,也有不少是羁旅题材,秋月思乡,是吧?中秋思乡,是吧,我过两天也回老家去了,我在中秋想家了

秋心为愁,可以兑酒,但是秋景也可以是愉悦的,如何去写你开心的心情啊?有十里桂花,有一川烟雨啊。荷花没有,但是有藕啊,藕断丝连呢,多好的意啊!秋天的欢乐有它特定的芳,香,是不是?

我们把一个物象入诗,它就隐含了你的情绪,欢快的景忧愁的景,各有它的特征,比如月亮,赏月,如玉轮,如玉镜。思乡,如问月,对月,对镜,

由于今晚课程较多,故作业点评就免了。有想了解作业的,可以小窗我。

了解中国古诗中的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1)问题的提出:?所谓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赋、比、兴,最初的源在诗经.(2)赋比兴的概念:?【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

【比】:类比,比喻

咱们还是用具体的诗说:杜甫的石壕吏,俺们都不陌生吧?。大家先回忆下或者自己找出读一遍,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它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了战乱给老妇人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这种直接叙事的方法就是赋,是一种直言其事的表现手法。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题:

碧玉(喻体)妆成一树(本体)高,

万条(本体)垂下绿丝绦(喻体)。

《咏柳》贺知章

兴: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人都知道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河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联想到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这手法就是兴。注意,它是由景联想到情

赋比兴应用手法的作用?简要地说比兴手法用具体的事物的形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思想,使诗更有表现力。把抽象的东东具体化、形象化。抽象的东西我们往往说他是虚的,具像的东西我们说他是实的,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像?抽象存在的比如我们的感情,喜怒哀乐,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这些是虚的,因为你能感受到能听到但是你触摸不到他们。以及上回提到的相思,就是抽象的,什么是具像的,具像就是具体存在的,看的见摸得着的物体,比如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鸡鸭鹅桌子人等等。

再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是什么样子?我们看不到,很抽象吧,“试问”一呼,“一川”三句作答:烟草连天,喻愁之大;柳絮蒙蒙,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

三个比喻,将不可捉摸的感情,转化为可见的实景,又发前人所未发,新颖精巧,最为人所称颂。用烟草风絮梅雨等三种景物,将不可触摸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的景,而且运用了复合之比,超迈前人。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它上半写人,用赋;下半咏物,用比,都极为精采。明明对人多情,却装得若无其事、淡然无情的样子,盖在饯别之时座上有许多其他人,故而不得不装作无情的样子。后两句是拟人的手法,其实就是借物抒情,把蜡烛拟人化,蜡烛之泪就是离人之泪,这里指两人因离别在际,伤感泪流而彻夜未眠。比的应用让人拍案叫绝?。七言绝句的兴起和比结简单说就一句话:【兴起】?七言绝句中兴起就是第一句,先写景,用眼前景引激发引出自己的情感。下面看首诗,理解七言绝句的兴起问题。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是由眼前的景物引起作者的感情,物在情感前,用眼前的景来寄托、激发,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首句引出山桃花,次句引出春水,前两句是单纯的兴起也就是景起

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后两句是比兴共用。把郎情比喻为山花易老,把妾意比喻为春水连绵不绝无限柔情。意思:你对我的情义就像鲜红的山桃花一样很容易就衰败凋谢,而我对你的情愁却像蜀江春水一样连绵不绝无限柔情。这样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比兴了吧?

【比结】比结很好理解,就是用比喻的办法写合句。都是用比做结句,结就是最后一句。刚刚上面讲的竹枝词就是比结。当然这首竹枝词的章法不像其他的绝句起承转合的章法那样按部就班。?

再看例题:張九齡?《五绝?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这个夜夜减清辉,就是比结。以满月渐残的过程来比喻人因为相思而日渐消瘦。为什么选择这首绝句来做示例呢?这首诗是一首赋得体,也是一首折腰体,那么什么是折腰体呢?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又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赋比兴及七言绝句的兴起比结,就简单的介绍到这。有本书叫《赋比兴笺》,大家如有兴趣,可找来一读。

作业,一,熟读下面三首诗,要求指出韵部,找出入声字。二,步韵其中一首。1.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2.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3.露湿墙花春意深,西廊月上半床阴。怜君独卧无言语,唯我知君此夜心。



献花(0)
+1
(本文系文冠厚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