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rt|蓬皮杜把La Défense门前的“金手指”搬走了

 经典小诗 2018-02-24

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终于又回到了巴黎,此时的巴黎还是有些冷的,熬过了几周的阴雨天,终于放晴了。来法国一年半,这还是第一次去蓬皮杜,是不是都是这样:越在身边的事情,越想着有很多机会,不过慢慢地,有的还是错过了呢?


蓬皮杜中心顶层露台


之前写了一个巴黎的展讯,这个月蓬皮杜还是有几个不错的展览的,像是现当代艺术藏品展「聆听之眼」(L'oeil écoute),全新展览形式的当代艺术作品新陈列,还有今天要说的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


蓬皮杜中心顶层露台


这是一位单纯却有些执拗的艺术家,面对法国电视台的采访,当被问及作为在法国盛名的艺术家感觉如何的时候,他回答:“你在说谁?我今年70岁,但是我的国家——法国最有名的艺术馆蓬皮杜中心却从来没有展过我的作品。”



凯撒·巴达奇尼(César Baldaccini)


看似有些老顽童的不服气,在他逝世20年后,蓬皮杜中心终于为其举办了大型纪念展,这位生于法国南部地中海的现代雕塑家就是凯撒·巴达奇尼(César Baldaccini)


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海报


“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对材料的诠释,不为别的”这就是凯撒对于艺术创作的主张,本次展览展出来自世界各地展馆和机构的雕塑作品100余件,其中多数被视为当代雕塑的象征。


蓬皮杜中心通道里的“大拇指”指示牌


作为1960年新现实主义流派创始成员的凯撒,是继罗丹之后,直接改变法国当代艺术创作方式和影响欧洲当代艺术走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离经叛道,大胆、极致而又富有诗意,最著名的要数他的“拇指”(Pouce)系列和“压缩系列”(Compression)


蓬皮杜中心门前的金色雕塑“大拇指”


前面说的蓬皮杜把La Défense门前的“金手指”搬走了,其实是说为配合本次展览,蓬皮杜艺术中心复制了高达六米的金色雕塑“大拇指”,在展馆外广场展出。“大拇指”也随即替代了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lder)的《水平线L’Horizon》,成为蓬皮杜新的象征。


策展人伯纳德和凯撒的“压缩系列”雕塑


蓬皮杜中心的这场凯撒纪念展览是由法国著名策展人伯纳德·布里斯特恩(Bernard Blistène)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馆长精心策划的,这也为蓬皮杜艺术中心开馆40周年纪念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战后雕塑家的金属演绎 -


凯撒·巴达奇尼(César Baldaccini)


凯撒将工业时代常见的金属物件组装、焊接,创造出新的形象,传递着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他的青铜作品同时融合了两项现代雕塑的元素:承袭自传统的雕塑品质及组合技法,后者尤为凯撒的创作特色。


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现场


上世纪50年代对凯撒来说是重大转折的时期,从马赛到巴黎,通过当时著名的艺术批评家收藏家道古拉斯·古佩(DouglasCooper)介绍,认识了毕加索,发现了旧物本身之外更新更触动他的一层意义。


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现场


这造就了他早期的作品之纯粹,也是出于本能,是身体力行的表达。在发掘了本能之中所拥有的艺术家赋予的真义,那么物不再是物,而是一个精神的容器。


Fanny Fanny,1990


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要看他们注入了自己的哪一种精神,而以观众的身份,又是借助艺术品的哪个角度打开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现场


因为凯撒其实并非科班出身,他最早在巴黎近郊维尔塔纳斯(Villetaneuse)的一个铁匠铺里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他说:“我打铁是因为刚刚好收留我住在维尔塔纳斯的莱恩·杰克,而创作的一切,都取决于我能在周围找到什么材料。”


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现场


他说自己学艺之路有些崎岖和混乱的,这些混沌也一直寄托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而这种有着本质的存在有表现在他最初的焊接作品中,让收藏者最为之喜爱的感动。


凯撒·巴达奇尼(César Baldaccini)


直到他32岁时,凯撒才找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之路,那就是利用废金属做雕塑。凯撒后来回忆道:“在雕塑工作室,我给泥塑搭建骨架,通过这项工作,我意识到铁条比泥更有意思。”


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海报


凯撒求艺的年代正是被战火洗礼后的欧洲,这也迫使人们以生存为人生最大的追求。雕塑家这个曾非常崇高的职业渐渐在战争和贫穷的年代变了样,但与此同时,装饰艺术在战争中开始发挥另外一种“象征”意义。



L'Aile,1957


对凯撒来说,战后的田野与资源的匮乏反而成就了他。于此之后,他也受到当时新现实主义感染和偶发艺术运动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新材料生成。凭借直觉,他也灵活的演绎出自己的创新作品。


 

- 焊接作品里的纯粹表达 -


La Danseuse,1949


这次蓬皮杜中心的纪念展以凯撒早期的焊接作品为主,大部分来自私人藏品。虽然他在中国没有得到非常大的关注,但是欧美的私人藏家对他的作品却是情有独钟的。


Chauve-souris,1954


对于焊接的创作,他曾经说过:“所有的形都是为了凸显材料的可能性。”


Nu assis,1956


虽然每一片铁板都是机器工具切割出来的,然后有选择的一一排列再焊接。但焊接时留下的金属熔接气泡和打磨后被砂纸锃亮的焊痕、金属板,仿佛在为我们估算永恒到底有多久。


Le Diable,1956


他的这些焊接作品,摒弃了理论的沉重负担,就是单纯的将物之美,通过焊接和打磨这样两种最基本的打造方式展现出来,而形的创作就是所有在材料的可能性之内的不断探索。


Plaque Beringot,1958


藏家们之所以对这些焊接作品的热爱,也是凯撒的创作方式是这样的直抒胸臆,单纯而明确。


Bas-relief,1961


金属丝如肌肉纤维,金属板如皮肤,熔接气泡则像滴滴血液,这样的组合方式已经是极具有变化性了。


Poule,1962


铁板在氧化呼吸后的红与黑,雾蒙蒙一层盖在表面。虽然它们都是同一个色系,但却无法指出哪两件是被染上了一样的颜色。


Plaque femme,1963


正因为像凯撒这样的艺术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了战争的影子,但血与肉中迸发出艺术家对这种种不幸的厌恶的、孤独的想要反抗的意愿。

 

 

- 他迷恋的是压缩过程 -


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纪念展“压缩系列”


本次凯撒纪念展中,除了他的焊接作品之外,压缩艺术品也是很值得一看的。在1958年,凯撒偶然在一个废旧汽车处理厂看见工人们用美式电动压缩机将报废的汽车压缩成块,他意识到这是一种可以借用于艺术创作的好方法。


Compression,1960-1962 


所以他发明了利用电动压缩机将废弃的汽车外壳和其他部件变成雕塑作品的创作方式,随后又在巴黎五月沙龙又举办了名为“一吨半”的压缩作品(compression)展,展品是三件用废汽车压缩而成的雕塑作品,每件重达500公斤。这些汽车压缩作品完全抛弃了他早期焊接雕塑那种对具象的模拟,而呈现出单纯的立方体形态。


Compression,1960-1962


该系列被视为是对消费社会的抨击,尤其是对汽车、污染、拥堵、垃圾,也奠定了凯撒在艺术圈的声望和地位。


Compression,1960-1962


虽然巴黎是现代艺术之都,法国人对各种离经叛道的艺术创新早已见惯不惊,但面对凯撒的这种史无前例的压缩艺术,有人还是难以接受。


Compression,1960-1962


凯撒说:“人们以为我做这些东西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认为我是一个急功近利、惹是生非的人。确实,在一个沙龙展览会上,如果有人突然带来这样一个唐突的作品,观众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一堆‘狗屎’。我当时也是这么猜想的。”


Compression,1960-1962


不过,凯撒的独特创造还是受到了艺术界的充分肯定,这种压缩汽车雕塑随即变成了凯撒的标志。


Compression,1960-1962


对于自己的压缩艺术,凯撒反对人们称其为“现成品”,而喜欢将自己的雕塑作品称为“控制的压缩物”。他说:“我没有说过这些铁块就是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我是一个很学院派的雕塑家。我之所以迷恋压缩手段,是因为它是一种人们能够准确操作的工具,就像人们使用剪子和锤子一样。”


Renault 977 VL 06,1989


他反复强调:“我所感兴趣的是材料的有机语言,是材料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令凯撒始料未及的是,一时间,这种独特的压缩艺术竟然变成了巴黎的时尚,许多社会名流将自己的名车交给凯撒让他压缩成艺术品。


Dauphine 1959,1970


像是诺阿耶子爵夫人(Vicontessede Noailles)将她拥有的当时巴黎唯一的一辆苏联轿车献了出来,蓬杜·于尔丹(Pontus Hulten)则把自己的沃尔沃轿车交给了凯撒。世界各地的女人都将家传的珠宝首饰拿来请他制成首饰压缩作品。


Dauphine 1959,1970


对于凯撒来说,压缩还是它的代表性风格,压缩也是他最驾轻就熟的创作手段。后来他不断变换压缩材料的种类,使他的压缩艺术突破了金属材料的范围,甚至用纸箱、碎布和木条箱等软质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压缩作品。


Suite Milanaise,1998


这位别具一格的雕塑家,是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我不是知识分子,只是一个喜欢摆弄东西的人,我用手指挥大脑。”


Suite Milanaise,1998


姑且不去评判这番稍显自嘲的话语到底如何,就凯撒的这些载有精神容器的雕塑来说,他就值得被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于创作材料的热枕,还有对于创作过程的求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