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第一枚邮票诞生,迄今已有178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第一枚"大龙"票的面世,也已经度过了140个春秋。 邮票,这个号称"万寸天地"的传统的"邮资凭证",在过往的历史中,已经彰显出了由其本质、本真所蕴含的种种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邮票自身的价值。当下,若来谈说邮票的价值,首先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今日信息化高科技时代,这个古老的通信载体已然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透看当下邮票的价值,不可避免地要看透和正视邮票所面临的"风光不再"的事实与现状。 邮票以及伴随着它的集邮行为,所呈"风光不再"之态势,不仅中国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同样出现此种气象。此话题可从我所见与所感说起:2017年7月,我第4次到达巴黎。在这个欧洲集邮的发祥地,以我前三次徜徉巴黎邮域的经验,两条邮街和露天邮市,当会比国内邮摊、邮市更为兴旺。但到了巴黎那条曾是邮店林立的街上,发现除老字号香槟公司外,己所剩无几了。至于邮市,过去在协和广场边侧上,原是棚满人稠足可看上半天、一天的邮市,现寥落到只剩下几个摊位了。这几年,在欧洲各国所见邮况,再到北京西客站那个被挤成只余二三柜台的邮票市场,以及在央视"财经频道"所报道的马甸邮市的萧条冷落,从国内到国外,皆见以邮票为经营主体的市场,可怜巴巴地居于一隅。 又听到了一则消息,说1840年"发明"邮票的英国,要在2040年,也就是在邮票的200岁之际,计划取消邮票的发行。这是否为实,无从判定。但在当今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通讯手段的迅速普及,已经使传统通信快速萎缩,传统的"邮资凭证"的实用也几为无用。这个严峻的现实,使当下的邮票己从多数人寄递的功能转化为少数人集藏的功能。邮票功能的异化以及实用价值的渐消,必将使邮票这个也算是古老的通信载体走向退化,甚至要面对消亡。虽说这未必是必然,却是极有可能要出现的事实。就像曾经的通讯工具"BP机"一样,没有了使用功能和实用价值,迟早会被淘汰,这是规律。 此外,还要看到一个情况,那就是由于近几年来邮票在设计印制上趋于平淡,精品鲜出。特别是在邮票发行上,只从营销创收上务实着力,多年来在邮政窗口不见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踪影,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需求的经年不断的呼声。对于社会上一些机构以邮票为主体为"筹码",经营了不正常的"电子盘",并产生了势必"叫停"的不正常状态,邮票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实质上是不作为的所谓"不支持,不评判,不参与"的"三不"方针,诸多的因素致使中国当下的邮票市场和邮票预订业务及邮票经营态势,出现了前所鲜见或前所没有的低迷,这就使本来就带有了"夕阳"色彩的邮票,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现代高科技的通讯正在取代传统的通信,面对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功能正在异化,面对或许是暂时冷清的邮店、邮市、邮摊,无可否认的是,邮票以及集邮的颓势直面而来。或许是背抵一角,思路反而清晰。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了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我们感性地想起了一句古诗“夕阳无限好”,此诗启迪我们的是,即使是“夕阳”,毕竟还有"无限好"的风景线。邮票不是"BP机"这样的机械产品,而是具有"国家名片"称谓的文化产品。虽其也是一个相对走向颓势的传统通讯载体,但在当今当下,这个"国家名片"是否还有优势,是否还有魅力,也就是当下邮票的价值和影响是否还在?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一一作为已经有了178年历史的"小小纸片",邮票依然有着内在的强劲的魅力,这个魅力,就是邮票自身的和与生俱来的且不会消失的价值。 那么,邮票的价值是什么? 说到价值,人们往往会看到邮票的双重属性,即文化的与经济的属性。在当下,这些属性不仅存在,而且因邮票功能的异化,亦即集藏功能的强化,其文化属性反倒有着更鲜明的彰显,并链接到了邮票的经济属性。也就是说,邮票的文化属性正在成为邮票经济属性的一个基础性的构成。 邮票的文化属性,实质上就是邮票的文化价值。这已是多年来表述得最多也最充分的一个话题,被业界视为"老生常谈"。基本的说辞就是:作为“国家名片”,邮票在担负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中,以"微型百科全书"方式,将一个国家的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山河丽景、经济建设,以及国家的大事、要事等,作了精致的艺术刻画,作了全面深入的表现。在邮票这个被称为"方寸天地"的小小空间中,已然容纳了大千万象,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的一个生动的载体。这一从邮票自身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即使在邮票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其优势依在,影响不减,魅力尚存。 但如今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在邮票日益被现代通讯替代之刻,邮票的文化价值,又衍生出了另一重要价值。这个价值与邮票的文化属性相关连,且越是在邮票渐被边缘化的时候,反而越显现出了它的魅力的渐次强大。 这就是我们在思考中所认知的,也是邮票本身的和与生俱来的"文物性"。 君不见,即使是那一枚当下价格并不高的英国1840年发行的"黑便士"邮票,作为世界邮票的始祖,这个邮票上的"第一枚”已经成为人类通信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物。那位叫作罗兰-希尔的英国人的这一伟大"发明”,无疑是载入史册并将遗存后世的一项"文物"。因为,这枚小小纸片见证了世界通信领域跨越式进步的一段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枚邮票作为人类最早的"邮资凭证",可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文物"。 在中国,在到了1878年以及其后,清代的"大龙"邮票和"红印花"邮票,民国的"临时中立"邮票和"国父珍邮”,解放区的"抗日军人"和"稿"字邮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邮票和"庚申年"生肖猴票,等等,皆可看作是中国各个时期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见证。作为曾经的"邮资凭证”,它们是邮票,但又是见证着历史的特殊"文物"。 或许有人认为,百年以前的"古典邮票",因其历史的久远当然可称之为"文物”,那么,近期发行的邮票是否还有"文物"价值? 什么是历史?今天的现实,明天就是历史。即使离我们最近的邮票,也将会在未来成为见证历史的一个"文物"。比如,2004年抗击"非典"时期,能够勾起人们对于那个年代深沉记忆的实体物件,至今所剩有几?但是,那一年发行的那一枚以带口罩的护士形象为图案的邮票,已经成为这段历史的最好的见证与最近的记忆了。无疑,无论古远或是新近,邮票的这一记录的和存留的特征,就是邮票本身具有见证历史的沉甸甸的"文物"价值。 还应看到,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载体,邮票愈是在它濒临弱化或是消亡之时,就愈是其"文物"价值彰显优势之日。事实是,在现代强大的高科技与信息流的冲击下,使用于写书信贴用邮票的信息传递方式,被虚拟网络的即时通达所替代,传统的以邮票为"邮资凭证"的寄递方式,被遍地飞旋的快递基本代替,邮票似有溃不成军之势。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性的集藏品,邮票时下所坚守着的多元化的选题、美感的艺术设计,以及花样翻新的异形异质的印制,它的精致精湛,却又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们心仪和珍爱。这一强大的内在的生命力量,在当下这个向着集藏方面转型的形势下,其文化性优势的强劲彰显,会在社会上不集邮人群以及传统集邮群体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可以说,当下邮票看似颓势,实为强势,这个强势就在于正在被边缘化的方寸纸片以其内在的"文物"价值,又昂首站立了起来。 再往下思考,即使有朝一日邮票的消亡真的成为了事实,那么,这个消亡对于邮票,以及对于收集邮票的集邮行为来说,非但没有毁灭性的影响,反倒会扩大和拓展出邮票以及集邮更为深远的影响。邮票本身的"文物"价值,将因这个消亡的状态,会更进一步彰显而出。 有一个类比的实例,可让我们想见邮票的未来。远在西周,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就是生活的或生产的基本用具。煮饭烧肉,饮酒汲水,在没有铁器、陶瓷、塑料等材质的情况下,青铜遍而用之。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他材质取代了青铜,历史见证了青铜器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见证了那个时代鼎盛之况的器物,已经不再实用的西周青铜器,却成了见证历史的宝贵"文物”,并在一代代的集藏之中,传留到了今天。集藏行为,使具有"文物"性质的物件,成为传之久远的珍贵遗存。集邮作为集藏邮票的行为,它会把未来将会消亡的邮票,作为一种纸质"文物",像书法、典籍、字画等一样,或是更接地气点说,也像是已经消亡了却见证了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的粮票、布票、糕点票等计划经济的纸质票证一样,集藏起来,传续下去。无疑,邮票本身的"文物"价值,在保持了邮票本身"国家名片"以及"邮资凭证"的文化和经济属性的同时,更为其"文物"性,增添了一层深厚的内涵与蕴意。 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邮资凭证",邮票见证了传统通信,但因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淡化和消失,它的最终消亡或是必然。但是,与邮票比肩而立的集藏邮票的行为,却不会消亡。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邮票已经从通信的一个传统于段,异化为具有文化性质的一种特殊集藏品。在这样的态势下,邮票这个特殊的纸质"文物”,会在集藏邮票的集邮行为中,或可成为后人青睐与追棒的对象。 在178年之后的今天,去看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140年之后的今天,去看1878年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毫无疑问,人们总是也必会更多地带有了一种瞻仰"文物"的虔诚感和神圣感。试想,再过去多少年以后,特别是当邮票真的消亡之后的几十年、上百年,以及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代,再看到"邮票"这个既陌生却又有着历史积淀的小小纸片时,势必会像我们今天看到远古的青铜器一样,充满了好奇、珍惜与敬畏。因为,已经成为历史的邮票,记录和见证了一段他们所未经历过的人们交往和沟通方式的历史。如此,这些小小纸片的价值与影响,就不是我们今人所能估量的了。这就是建筑在"文物"价值上的邮票,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集邮行为所拥有的特殊魅力。 方寸魅力今安在? 邮票,作为过往的通信工具,作为今天的集藏品类,它的功能的转化或异化,正是在积累着和见证着历史愈益丰厚的元素。无论是距离我们百余年的老邮票,还是今天发行的新邮票,邮票作为蕴涵"文物"价值的载体,己愈益成为过往历史的一个遗存了。当下,邮票还在发行,人们也以各种心态还在集藏,我以为,透看邮票在当下愈益显现而出的"文物"价值,并有预见地将这一现象作为看待当下邮票价值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当下这些多少被话病的邮票,实际上还是拥有着真正、真实的价值,并由此焕发出了直击人心的魅力。 从邮票价值中的这种"文物"价值来看,必然是迅疾更新换代的电子高科技产品的种种留存所远远比不上的。因此,面对如今看似渐次被淘汰的似乎并不看好的邮票,我们不能近视,更不必悲观,应当对其价值中始终存在的"文物"价值这个闪光点,倍加重视和珍惜。 当下,我们确实点滴地或成片地看到了邮票以及集邮的衰颓之势。许多集邮者或是社会上也在集藏着邮票的人,包括投资邮票的人,作为身临其境的当事人,他们有一点悲哀、有一些感叹,当属自然。在集邮与集藏抑或文化投资中,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所爱、珍爱或是所投资的对象,走颓势,步亡途。虽然事实与趋势无情,但从另一侧面思考,邮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本真与经济属性,其实质则是它所构筑的特殊的与生俱来的"文物性"。这一点,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也是一个事实。如此,我们就可以在当下透过颓势,看到强势。这个事实上存在的邮票的和集邮的强势,会让我们感到欣慰与欣喜。说透了,这也是"文化自信"在集邮上的一个反映。 方寸魅力今安在? 让人哭笑不得的一个事实是,当下在集藏界,邮票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但是,冷静下来,以长远的目光和历史的视野来透视这些小小纸片的温度、厚度和重量,无疑,会从其文化性中认知到其蕴涵的"文物"价值,感受到这个也算是"夕阳"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内在魅力。 这个魅力,让我们再次想到了古人的诗句"夕阳无限好”,虽然还有"只是近黄昏"后一句。这一句看似低抑之词,或许与邮票可能面临的消亡对上了号,但是,有了我们对于邮票实际上存在的"文物"价值的认知与解析,其在社会上和集藏界所产生的宣示国家形象,传续文化命脉的深远影响力,会托举着邮票,步向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特殊"文物"殿堂,以其方寸的魅力为今人也会为后人所喜爱、所珍惜、所集藏,所流通、所研究、所探讨,所崇仰、所留存、所传续。 来源:集邮博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