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鉴赏(侧重于文体特征与人文内涵相结合) 2、表达交流(侧重于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3、梳理探究(侧重于汉语文化和文学的知识积淀) 4、名著导读(侧重于开阔视野及丰富阅读经历) 四、高中语文四大教学重点:
2、作文——正确运用各类文体进行写作,要求人文性和学科性(写作基本要求和关注人本) (四)开阔视野、积淀文化、提高素质——文史哲、古今中外 五、文体教学体系 (一)诗词
2、诗歌课程 ①现代诗歌 第1册 一单元 (毛泽东 戴望舒 徐志摩) ②古典诗词:
第2册二单元(先秦 第3册二单元(盛唐气象 第4册二单元(宋词
第5册二单元(古代韵文 3、古典诗词教学: 先秦——南北朝
盛唐气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朦胧诗派李商隐——此情岂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词——别是一宗
(二)散文
2、散文课程: ①现代散文
(三)小说
(四)戏剧
(五)实用类文体
第二部分 高中语文知识体系梳理 一.汉字 1.字体演变: 2.古代汉字的造字法: 二.词语 1.词性 实词: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虚词: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拟声词 2.词语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词 三.句子 (1)从结构角度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2)从语气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构成单句的主要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复句 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 3.病句修改 (1)搭配不当 (2)成分残缺 (3)成分多余 (4)语序不当 四.标点符号 标号:指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连接号,专名号 点号:句内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 五、修辞 1.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特征或说明道理。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3.夸张 作用: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情感。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文章的条理性,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5.反复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6.对偶 作用:使相对应的意思互相补充,互相映衬。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六.表达方式 1.议论: 举例论证(通过事实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科学性,权威性,从而提高说服力) 对比论证(两个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不同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突出论点) 2.记叙: (1)记叙方式 : 顺序: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脉络分明,线索清晰 插叙: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主题,调整叙述节奏,使得文章跌宕多姿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使情节更曲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补叙:补充说明,使文章更严密。 (2)人称手法: 第一人称: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生活 (3)叙述线索: 明线 暗线:以时间、事物,人物,情感或者某句话,某个行为为线索,使文章更有条理,结构更完整,主旨更鲜明。 3.描写: (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人物描写: 4.说明: (1)分类别 (把复杂事物各方面的特征有条理地揭示清楚) (2)举例子 (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3)作比较 (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 (4)大比方 (把复杂、抽象的事物说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5)下定义 (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6)作诠释 (对事物的概念,性质,特征,成因等作解说,深入细致地理解说明对象) (7)列数字 (科学,精确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5.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刻画抒发感情,含蓄隽永)
七、 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反衬。与对比的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情感。 2.象征:(含蓄而形象地显示对象的特点) 3.托物言志(比兴): 借“物”抒发感情,含蓄地表现主旨 4.渲染(烘托):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进行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地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特点,表现主题。 5.想象(联想):深入表现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6.情景交融:深入表现主题 7.动静结合:;以动衬竟,以静衬动,深入表现主题 8.远近结合 9.虚实结合 10.借古讽今:含蓄表现主题 11.正侧结合 12.点面结合:点具有典型性,面具有概括性,深入表现主题。 八.文章结构手法 1.开头:统领全文;伏笔铺垫;渲染,奠定基调。 2.过渡: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呼应;点题;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4.伏笔:前后呼应。 5.铺垫 6. 照应 7.悬念:引起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8.抑扬:突出强调 9.详略:重点详写,次要略写,以突出表现文章主旨 10.线索 11.总分 九.语言特点 1.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语句灵活自然,富有变化。 2.长短结合:有气势 3.变式句:突出强调被移动的成分。 4.修辞手法 5.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严谨等 十.语言风格 1.清新 自然 冲淡 平和 2.朴实 易懂 3.含蓄,委婉 细腻 4.豪放 雄浑 气势磅礴 想象奇丽 5.典雅 6.幽默 十一.常见的古诗词题材 1.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 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2.边塞诗 岑参 《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3.送别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爱情诗(闺怨诗)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蒹葭》 5.讽喻诗 硕鼠 6.哲理诗 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 7.行旅诗 杜甫《旅夜抒怀》;马致远《秋思》 8.咏史诗 左思《咏史》;李商隐《贾生》;杜牧《题乌江亭》 9.怀古诗 刘禹锡《乌衣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苏轼《赤壁怀古》 10.咏物诗 王维 《相思》;陆游《卜算子·咏梅》 11.咏怀诗 李白《将进酒》;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陆游《书愤》 第三部分 高中语文学科能力发展框架 高中语文学习,旨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从理解性阅读向探究性阅读”发展: 高中必修阶段的学习重点为“阅读与鉴赏”,“鉴赏”应是在“阅读”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其主要内容为: ①在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出“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②在阅读能力中,明确提出“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要求,并提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③在鉴赏能力中,明确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综上所述,对阅读者主体即高中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要求呼之欲出;体现出“探究性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方向。 二、“从训练性写作向创造性写作”发展: “写作”在高中称为“表达与交流”,从名称可看出高中突出了自主性、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 ①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②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③书面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 ④……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综合起来看,高中不再把具体技能比如“描写”、“记叙”作为要求,而突出“自我表达”,突显“理性思考”,突出对语言精确的要求。 三、“从封闭性探究向开放性探究”发展: 高中阶段“阅读与鉴赏”最显著特征,就是阅读范围的扩大,阅读内容的可选择,尤其是选修阶段。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不同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可以不一样。 四、“从单一性写作向多样化写作”发展: 初中阶段的“单一性”不难理解,基本上所有同学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进行写作学习,文体相对单一,局限于议论文、记叙文,要求比较“固定”,常以考试作文为学习“模板”。而高中阶段的“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文体上,不仅有“考试体”,也可以是应用性文体如演讲稿、辩论稿、新闻报导等,还可以是文学作品,还可以是学术论文;其次还体现在对学生写作个性的宽容和倡导上,比如不同语言风格、艺术表达方式等,学生可以比较接近于“自由写作”。 第四部分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概说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虽然高中语文教师一般都不直接分析课文章法,只是在时代背景,作者思路,文章意境上大做文章,总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态势,加之一种文学批评和欣赏的眼光来熏陶学生,引领学生认识文学,提高修养。但无论以哪种方式教学,课本永远是学习的载体,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脱离教材进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各个一线教师经过多方面方实践,初步形成了以“悟、读、动、讲、练”为中心的语文教材处理方法,简称高中语文教学五字处理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悟 所谓“悟”,即“情感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讲述、日记等方式谈学生自己的情感体会,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学生感悟过程中起顺水推舟的作用,对健康情感予以肯定和拔高,对模糊情感予以理清,对不良情感予以纠正。 二、读 所谓“读”,即“广泛阅读”,(1)强化语文诵读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情感;(2)指导学生语文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所注意的问题;(3)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并相互交换阅读心得;(4)开放阅览室让学生自由阅读;(5)及时印发课文相关内容,强化情感教育;(6)随时印发与时政相关的思想深刻或描写生动的文章,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语文的思辨能力。
五、练 (1)精选习题,针对性训练;(2)学生自拟题目,讨论解答,自己讲解;(3)在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的同时,及时结合情感教育目标,适时作文,激活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以下事项要注意: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语文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存在。 2、讲解不求面面俱到,务求重点突出,形成系列。如《故都的秋》一文,浓烈的感情、京味语言、概括要点均为重要内容,我们在讲解时只选择概括要点这一个重点。 3、教学计划必须依据学情及时加以修改。 4、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随时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加以改进。 如美文背诵大赛,我们在实践中反复修改,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由一开始的教师组织、教师点评,转为学生组织,又转为学生专人点评,再转为学生随即点评。在举行中,完善不足,让学生时时有一种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