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冯俊玲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基础。以创新精神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做好党的基层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积极推进群众工作理念创新 筑牢群众至上的观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面对当前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惟有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作为党员干部,应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为民解难、办民所需,真正把群众至上的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怨出发做决策、定思路、抓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对群众的态度问题,不仅是情感因素问题,而且是政治立场问题。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每个党员干部应从权力本源上理清主从关系,弄清楚我是谁、代表谁、为了谁。应充分认识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干部是受人民群众委托来行使权力。我们的权力应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决不能以权谋私,做有悖于人民意愿的事情。 积极推进群众工作方式创新 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关注民盼、民需、民忧、民怨,下决心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心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切实做细做实教育、医疗、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解民之危,济民之困,以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效惠及民生、赢得民心。 注意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理念,积极探索群众工作规律,分类指导,对症下药,顺势而为。运用民主的工作方式,开展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民主协商,充分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运用协商的工作方式,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特点的协调制度,培养千百万个人民调解员,重心下移,深入一线,积极协调和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运用法制的工作方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按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形成人人懂法、信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民心如水,宜疏不宜堵。我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和发动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扎实做好教育引导群众工作,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既要让群众得到实惠,又要为群众解疑释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矫正部分群众价值观的迷茫、缺失、甚至扭曲的问题,用党的先进思想引领社会思潮;既要教育干部,又要引导群众,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使党员干部把转变作风与履职尽责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投身一线,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中增强群众观念,增进与群众的相互感情;既要重视现实社会的教育,又要重视虚拟社会的管理,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宣传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宣传新时代的模范人物,褒奖先进,弘扬正气,聚集发展正能量;既要重视宣传的实际效果,又要重视政策的充实完善,兼顾群众的受益程度和各地的承受能力,坚持执行政策不走样,兑现政策不截留,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直接送到千家万户。 健全完善群众工作机制 健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能不能出现在群众中间,是真正检验党员干部有无群众观念的试金石。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党员干部定期接访、约访、回访、下访,直接为群众解决现实问题,应形成常态性工作机制。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多下基层闻“泥土味”,听“心里话”,采取蹲点、联户、挂钩等形式,与人民群众结对子,建立直接联系帮扶关系,推动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社情民意在一线掌握、群众困难在一线解决、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 建立社情民意双向沟通机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最能了解党和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党和政府的也是群众。各级基层组织应形成与人民群众双向沟通、信息互通机制,干部走出门,群众请进门,广泛互动,经常沟通,及时反馈,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本地区、本单位的社情民意,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诉求,让群众的呼声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反映到决策层耳中,促使各项决策在执行中矫正偏差、完善思路,促使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一定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绊脚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三项制度来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心理。一是心理排查制度。通过心理问卷调查、走访社区工作人员、设立楼院心理委员等方式,对上访群众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管理,针对一般人群、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等采取不同的服务,及时发现群众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二是心理帮扶制度。对排查出来的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上访群众及时进行心理帮扶,由心理疏导员上门进行服务,将其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跟踪回访制度。建立心理档案,并对通过心理帮扶已化解矛盾的群众定期进行回访,跟踪开展心理疏导,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效,防止问题反弹。 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改革现行信访体制,从宏观上把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范畴,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用群众工作的思路、方法解决信访问题。完善现行信访处理机制,建立有权威、有手段、能直接处理问题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妥善协调处理信访问题,确保民情、民意得到及时、全面、顺畅、准确的表达。 (作者单位:宁县县委党校) 作者:冯俊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