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产出分类 按和田玉产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玉有山产、水产两种,各地之玉多产在山上,于阗之玉则在河边。”清代陈性《玉记》中载:“产水底者名子儿玉,为上;产山上者名宝玉,次之。”即将水产的叫籽玉,山产的叫宝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籽玉三种。 山料又称山玉、碴子玉、古代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玉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表面粗糙,断口参差不齐,玉石内部质量难以把握,质地常不如籽玉。但山料是各种玉料的母源,同时也是玉行的主要来源,不同的玉石品种都有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 山流水名称由采玉工和琢玉艺人命名,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称,即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经洪水冲刷搬运至河流卜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卡石的棱角稍有磨圆(地质学上称为“次棱角状”),距原生矿较近,表面较光滑。山流水原料中有一部分又称为“戈壁料”,是玉石在戈壁滩上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风化形成的,表面凹凸不平却油亮光润,是一种很奇异又有特色的玉石原料。 籽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玉矿被流水冲刷搬运到河流中被“磨圆”玉石,它分布于现代或古代河床及河流冲积扇和阶地中,玉石露于地表或埋于地下。籽玉的特点是形态为卵石形,一般块度较小,表面光滑,因为经河水长距离和长期的搬运、冲刷、磨蚀, “大浪淘沙”后保留了玉石中最为致密坚硬的部分,所以籽玉一般质量较好,内部质量容易把握,材料出成率高。籽玉和山料一样有各种颜色和质地,主要产于昆仑山水量较大的几条河流,如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叶尔羌河和克里雅河以及这些河流附近的古代河床及河床阶地中。 颜色分类 中国古代对和田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它不仅是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附含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古人可能受五行说的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他为中间色,从而将玉也分为五色。王逸《玉论》中载玉之色为: “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黑如纯漆,渭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赤黄者绝无。”这是说,玉有白、青、黄、赤、黑五色,而常见为青色、白色。傅恒等纂《西域图志》说,和田玉河所出玉有绀(紫红)、黄、青、碧、白数色。椿园《西域闻见录》说,叶尔羌所产之玉,各色不同,有白、黄、赤、黑、碧(绿)诸色。以上说的是玉有五色,但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却认为玉只有白、绿两色,他在《天工开物》中说: “凡玉唯白与绿两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之类,价即不下玉,然非玉也。” 现代矿物学将新疆玉石细分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哈密翠、玛纳斯碧玉、蛇纹石玉、玉髓、芙蓉石、紫丁香玉、萤石玉、新疆独山玉、岫玉、特斯翠玉等。上品羊脂玉有两种色泽,以无瑕、点、绺的籽玉为贵。羊脂白籽玉呈蜡质光泽,有羊油脂白状,温润宜人,多出产在新疆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刚喀拉喀什河流域。还有一种略带青灰色的羊脂玉,有强烈的蜡质感。青玉多呈碧青色且略带灰色;青白玉青白色相间;碧玉色如深色湖蓝水;墨玉带有墨绿、深灰黑点和晕带,以深墨绿色为上品;黄玉灰青色中泛黄,质地坚硬;玉髓是玛瑙的另一个分支,多泛黄色或白色;新发现的哈密翠颜色接近孔雀石;芙蓉石呈蔷薇花的粉红色实属水晶的一个品种。 古人对玉色说法不尽相同,经科学调查证实和田玉实际上只有白、青、墨、黄四色。另外,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还产碧玉,这是一种软玉,其成因与超基性岩有关,如同加拿大碧玉和新疆玛纳斯碧玉,但不属于和田玉范围。不同颜色的玉,质量也不尽相同,如《格古要论·珍宝论》中说: “玉出西域于阗国,有五色……凡看器物白色为上,黄色碧玉亦贵。”中国自古以来,白色为纯洁的象征,所以人们喜爱白色。白玉不仅颜色白,而且质量也好,深得宠爱,被列为珍品。 和田玉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黄玉四类,其他颜色的和田玉也可归入此四类中。 白玉 白玉的颜色由白到青白,多种多样,即使同一条矿脉,也小尽相同,叫法上也名曰繁多,有季花白、石白、龟肚白、梨花白、月白等。白玉是和阳玉中特有的高档玉石,块度一般不大。在世界各地软玉中,白玉极为罕见。白玉籽料是白玉中的上等材料,色越白越好。光滑如卵的纯白玉籽叫“光白子”,质量特别好。有的白玉籽经氧化后表面会带有一定颜色,秽梨色叫“秋梨子”,虎皮色叫“虎皮子”,枣色叫“枣皮子”,都和田玉的名贵品种。 白玉按颜色还可分出羊脂玉和青白玉。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质地细腻, “白如截脂,”质感十分滋润,有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籽玉中最好的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青白玉以白色为基调,在白玉中隐隐闪绿、闪青、闪灰等,常见有葱白、粉青、灰白等,属于白卡与青卡的过渡品种,和阳玉中较为常见。 ![]() 和田青玉山料 重达2吨半的“山流水” 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籽玉 ![]() 羊脂玉瓶 ![]() 黄玉三羊尊 ![]() 和田青玉 ![]() 墨玉辟邪 黄玉 黄玉由淡黄到深黄色,有栗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色。古人以色如“黄侔蒸梨”者最好。黄玉十分罕见,在几千年采玉史上,仅偶尔见到,质量不次于羊脂玉。古代玉器中就有用黄玉琢成的珍品,如清代乾隆年间琢制的黄玉三羊樽、黄玉佛手等。 青玉 青玉由淡青色到深青色,颜色的种类很多,现代以颜色深浅不同,有淡青、深青、灰青、深灰青等之分。和田玉中青玉最多,常见大块者,近年见有一种翠青玉,呈淡绿色,色嫩,质细腻,是较好的品种。 墨玉 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为云雾条带状等,工艺名种繁多,有乌云片、淡墨光等。在整块料中,墨的程度常强弱不同、深浅不均,多见于与青玉、白玉过渡。一般有全墨、聚墨、点墨之分,全墨,即“黑如纯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见。聚墨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较聚集,可用作俏色。点墨则分散成点,呈带状者称“青花玉”,影响工艺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块的,其黑色皆因含较多的细微石墨鳞片所致。 ![]() 和田玉的毛毡状结构 成因与矿物特征 和田玉矿脉形成于前寒武纪华力西期(距今约5亿7千万年),是中酸性岩浆侵入镁质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交代的产物。中酸性岩浆即花岗岩和闪长岩,化学成分为Si02、Al02;镁质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化学成分为Mg0、Ca0、C02。玉矿床产在接触带的外带,侵入岩脉的附近,与接触面相距数米或1米以内。矿脉的形成还需要其他的条件,即温度在300~340摄氏度,压力在4~8千帕之间,这些生成条件决定了矿体不大,一般只有几米。矿体形状有脉状、透镜状、囊状等。在大约距今4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昆仑山隆起,成矿带被抬升至海拔4200~5000米。后来在冰期(距今4千万年~数万年)的冰川作用下,一些矿脉被破裂、切割,矿石随冰积物和水流冲到山下,形成“山流水”和“籽玉”。 和田玉在矿物学上属角闪石族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化学成分通式为:Ca2Mg5(SiO4011)2(OH)2,硬度6.5~6.9,比重2.9。和田玉的矿物粒度非常细小,一般在0. 01毫米以下,矿物形态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纤维柱状,矿物组合排列以毛毡状结构最普遍,这种结构使和田玉非常致密细腻。和田玉的颜色主要有白、黄、青、墨四种。白玉为上等玉材,最名贵者色似羊脂,质地细腻光润,称“羊脂玉”。黄玉和青玉的颜色变化由矿物中所含微量元素决定,主要是氧化铁(Fe0)。墨玉的颜色是因其所含较多的细微石墨鳞片所致。和田玉属微透明体,在一定厚度下能透光,其光泽带有很强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柔和的感觉。和田玉的韧性很大,即使在重锤打击下,也很难敲下一块,其抗压强度为2500~6500公斤/平方厘米,这十分有利于玉料的精雕细琢。 分布与重要矿点 和田玉是基本由透闪石矿物组成的单矿物岩石,属于软玉的一种。世界软玉矿床不太广泛,规模一般较小,蕴藏量不多,因此软玉比较宝贵。不论是什么成因和哪种原岩形成的软玉,全世界均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深色玉占绝大多数,浅色软玉很少,白色软玉更稀少。而几千年的软玉开发史说明,世界上极少的白色软玉就产于和田玉中,研究和田玉的分布与矿物特征,应当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和田玉产于新疆境内的昆仑山卜。昆仑山横亘于新疆与西藏的交界处,北临沙漠广布的塔黾木盆地,南面是辽阔的藏北高原。和田玉矿的分布,西起喀什塔什库尔干的安大力塔格一阿拉孜山,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到巴州且末的阿尔金山北翼肃拉穆宁塔格,绵延长达1 1 00多公里,在高山之上分布着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不少河流中还产出和田玉的籽玉。 ![]() 和田玉主要矿点分布图 ![]() 阿拉玛斯玉矿远眺 ![]() 与阿拉玛斯玉矿开发有密切关系的柳什村 ![]() 如今阿拉玛斯矿点上坑新疆于田县柳什村墓地出土的玉饰 ![]() 阿拉玛斯玉矿洞中的青白玉矿脉 ![]() 民国时期的“戚家坑” ![]() 阿拉玛斯玉矿遗弃的玉料 新疆所产的上等玉石分别在南疆的昆仑山区,东起且末西至塔什库尔干,共有玉矿点20多处,玉石带全长1 100余公里。新疆玉石集散地有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且末;中部有天山地区的玛纳斯以及北疆的阿尔金山等地。 在和田玉的开采史上,以于田县的阿拉玛斯地段和叶城县的密尔岱地段所产玉料最为著名。 阿拉玛斯地段位于于田县阿羌乡柳什村东南,克里雅河支流阿拉玛斯河的源头。矿区海拔4500米。矿点有阿拉玛斯矿、赛底库拉木矿、快克赛依矿、哈尼拉克矿等。阿拉玛斯矿床主要产淡青色的青白玉和微透明乳白色的白玉,青玉还不到5%,含青白玉和白玉比例如此高的矿床在全世界很罕见,是难得的优质玉材产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侵入岩的化学成份铁低而镁高,成玉的围岩是纯净的白云石大理岩,成矿的温度不很高,C02未能形成晶质碳石墨等。 阿拉玛斯玉矿的开采史至少有3000年之久。柳什村旁有距今约3000年的古墓地,墓葬中出土了‘件玉饰,说明此地玉石很早就已开发。“柳什”是当地维吾尔人发汉语“玉石”一词之转音,可见这个村予的形成与历史上该地区玉矿的开发有密切的关系。至今在采矿坑壁上还留有清代采玉人书写的汉字。民国初年,天津人戚春甫、戚光涛兄弟在此组织开采,从采坑的上部(深约40米)掘出很多白玉利青(玉,其中高质量的白玉占三分之一,畅销北京、天津、苏州、扬州等地,深得琢玉厂家和购买者的青睐,于是此处被称为“戚家坑”,它成为和田玉优质山料的代名词。经过多年的开采,洞累累,废弃的碎玉料随处可见。阿拉玛斯矿的采掘坑还显示出玉料颜色的垂直变化。2 0世纪6 0年代以前,该矿在浅部歼采,产出等量的优质白卡和青白玉,无青玉出现,采矿者称为上层矿;6 0至7 0年代,主要产出青白玉,白玉的比例下降,属中层矿;8 0年代以后,掘至5 0米以下,末见大块体的白玉,青白玉的色调也较深,称为下层矿。由于浅部白玉常年为积雪所覆盖,雪与玉相映成趣,阿拉玛斯白玉遂有“冰清玉沽”之美誉。 密尔岱地段位于叶城县棋盘乡棋盘河上游,主要矿点有密尔岱矿及附近的要隆矿、苏格拉西沟矿、夏努提沟矿、要瓦西矿、库尔马提矿等。矿石多为青玉、青白玉,白玉极少。青丢矿体较大,产在闪长岩与白云石大理岩之间。青玉的硬度较大,韧度较高,敲击时声音非常清脆。青白玉的巢状矿体较小,一般产在白云石大理岩之中。青白玉的颜色为浅绿白色,硬度较青玉稍小,但韧度仍较高。矿石的裂纹一般较多。密尔岱玉矿在清乾隆(1736~1 7 9 5年)时期大量开采,采玉达3000人之多,是当时采玉规模最人的玉矿。相传“密尔岱”一名的由来,是因古代有一位姓米的官员在此主持开矿,后不幸落水而亡,人们为纪念他,将此山称为“米大人山”,久而久之传为“密尔岱山”。直到道光元年( 1821年),清政府停止了在和田的采玉生产,密尔岱矿大规模的采玉活动也随之结束。可以说密尔岱矿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史,是清代官府在和田采玉活动的缩影。 密尔岱矿所产玉石之所以驰名天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块度大。由于该矿是露天开采,可以从矿脉外部剥离玉料,因此能获得很大体积的玉料,清代宫廷许多大型玉山的原料就米自此地,如“大禹治水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和“会昌九老图”玉山等。二是产量高。乾隆时每年产玉估计不下5000公斤;嘉庆四年(1 799年)采到大 -块,“首者青,重万斤;次者葱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余斤”。三是玉质好、品种多。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其玉的声音清脆悠长,可以制作玉磬。如今在密尔岱山还可看见许多废弃的矿坑,每年夏季很多人到老矿上扎营,从清代遗留下来的矿渣中寻找玉料,运气好的仍可找到块度较大的玉料。 ![]() 密尔岱玉矿 ![]() 密尔岱山远眺 ![]() 密尔岱玉矿远眺 ![]() “大禹治水”图玉山局部 ![]() 如今仍有人在密尔岱玉矿寻找玉料 ![]() 雄伟的昆仑山 ![]() 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用和田白玉制成的玉簪首 ![]() “玉石之路”的终点——雁门关 ![]() 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用和田籽玉制成的玉羊头 ![]() 一“玉石之路”路线 ▲占代遗址 1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 2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 3陕西神木新华、石峁(新华文化) 4山西襄汾陶寺(陶寺文化) 开采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昆仑山就被人们视为“万山之祖”,称其为“唯天下之良山,宝玉之所在”,所产-料就是著名的“和田玉”。和山,古称于阗,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卜的重要国家。在今天和山市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河流,分别称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它们从昆仑山蜿蜒奔腾而下,在和罔北面汇合为和田河,注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两条河以出产优质的和田玉料而闻名天下,其开采历史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 《汉书·西域传》也说:“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玉石”。所谓“河源”,是指和H河的}:游源头,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考占发现表明,约在公元前20世纪,和山玉就开始向东传输。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一带的齐家文化,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的新华文化,以及山西中南部的陶寺文化遗址和墓葬中,都出土了少量和田玉制品。这说明最初利田玉的传输路线是从和田向东,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青海,经青海湖、湟水谷地到兰州附近,再向东北经宁夏中部、内蒙南部或陕西北部,越黄河进入山西西北部,过雁门关后再折向南到达山西南部的中原地区。这条“玉石之路”大概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直到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后,才合并为一条固定的路线。 和田玉与中原内陆的玉料相比,具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好的特点。古人根据长期的治玉经验,经过对多种玉料的对比和筛选,最终选定了和田玉为玉料中的佳品,从而奠定了和田玉作为数千年来中国占代玉料米源的统治地位。至少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和田所产籽玉即已人量输入中原内陆,被制作成精美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数件小型白玉雕就是用白玉河籽玉制作的。千百年来和田的玉料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玉龙喀什河又称“H玉河”,多产白玉,特别是极品白玉“羊脂玉”;而喀拉喀什河则多出墨玉,称“墨玉河”。白玉河所产之玉,正如清代陈原心《玉纪》评价的那样:“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由于自古至今人们对白玉的喜爱和追求,遂使白玉河成为数千年来采玉最重要的地方。和山玉的开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采山料,称“攻玉”,在昆仑山上海拔4000~4500米的高度,有原生玉矿的成矿地带。每年5~8月天气转暖时,采玉人就会登昆仑雪山之巅掘坑取玉。另一种是在河流上、下游拣玉或挖玉。玉龙喀什河上游有条支流叫汉尼拉克河,它的尽头是现代冰川,称阿格居改。阿格居改的雪山处右玉矿的断裂带上,这里的冰川年复一年地侵蚀霆玉矿带,将“山流水”块状的玉料挟带到河谷中。每年夏季冰川融化时,就有人来到这里在冰舌附近、冰盖下或冰碛物中寻找“山流水”,会偶有所获。在玉龙喀什河下游河滩上拣玉和挖玉,以及在河水中捞玉,是获得白玉河“籽玉”玉料的主要方式。每年春、夏时节,昆仑山积雪融化,形成山洪,河水暴涨时,会将“籽玉”冲刷出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描绘了一幅白玉河捞玉图,人们于秋高气爽的月光之夜在河边察玉,“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还有采玉者由女人充当的奇异传说,如“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乇留不逝,易于捞取……”。 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和田设办事大臣,并设“哈什伯克” 办采玉。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官督民采成为和山采玉的主要方式,即在官员的监督下,役使当地采苄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嘉庆十七(1812年)年的52年问,共计贡进朝廷的玉石多达20余力.斤,其中多数是在乾隆朝进贡的。嘉庆皇帝即位后,他对玉的兴趣远远不及乾隆阜帝,而且此时皇家府库玉料充盈,于是嘉庆四年(1799年),清政府开放玉禁,准许当地民众开采和贩卖和田玉。官办的采玉生产虽末停止,但产量逐年下降。道光元年(1821年),清政府完全停止了和田的官办采玉生产,任随民问采挖、捞拣,不予干涉,于是从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民间开采和田玉之风逐渐兴盛起来,这块石头上的文字就是当时民间采玉历史的记录。资源前景 众所周知,和田玉非常珍贵,其资源前景如何,是国内外人们关心的重点所在。 和田玉矿床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地质调查因难而研究程度不高,在资源总量预测中,难以用于内外通行的预测方法。从地质成矿特征中可知,牙田玉矿床已发现的丰要有16处,其中10处已开采。从地质成矿条件推断,还没有发现新的矿床。这和矿床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和田乇资源总量预测采用了矿山模拟法。在此方法中的丰要参数用采货率。采获率是指开采出的玉石中可用作工艺用的料玉数量与储量之比。根据地质和开采资料,采货率是很重要的。因为储量与工艺可用的玉石数量是有差别的,其中有玉石质量等方面的地质原因,也有开采技术的原因。 由于和田玉矿床都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岭之上,交通极为不便,所有开采设备及生活用品全靠马队驮运,加之空气稀薄,每年只有5个月的工作期,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目前新疆全年和田玉山料产量约在2 8 0吨左右,青白玉占75%,白玉占10%,其他色种占15%。由于交通困难,大型机械设备无法使用,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开采。在近期内产量不会有大的提高。 ![]() 玉龙喀什河(白玉河) ![]() 昆仑山上采玉人 ![]() 墨玉河出产的籽玉 ![]() 汉尼拉克河 ![]() 阿格居改的现代冰川是白玉河玉料的源头 ![]() 在冰积物中寻找“山流水” ![]() 白玉河下游的采玉人 ![]() 白玉河生产的籽玉 ![]() 《天公开物》所描绘的白玉河捞玉图 ![]() 白玉河上遗留的记载道光年间民间采玉的刻石 ![]()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