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即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起于公元755年,终于公元763年,历时近八年。 公元755年,这一年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这一年大唐建国137年。 开元年间的大唐 我们可以通过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公元764年杜甫的七言古诗《忆昔》来看一下大唐在安史乱前的盛世景象:
安史之乱后呢?杜甫的《无家别》写到:
1、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至公元741年,这是唐朝最辉煌的时期,然而这一切在安史之乱后戛然而止。 开元盛世实在太美好,而安史乱后的现实太残酷,前后对比实在太过强烈。 然而犯错的并不是大唐本身,而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乱不是农民起义,不是藩王造反,也不是外敌入侵,这是安史之乱与其它动乱的根本区别。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大唐最盛之时,本身就不得人心。 因此,安史之乱并未影响大唐的“气数”,也就是执政的合法性。 大唐最终在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带领下平定了叛乱,开元盛世是如此的美好,而美好就在七年多以前,因此人们即使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仍然希望能够在李氏的领导下重新回到曾经的辉煌。 这是大唐能继续延续下去的基础。 2、大唐成也藩镇,败也藩镇 大唐的藩镇大致分为四类:割据型、防御型、御边型、财源型。 大唐藩镇 而对大唐有威胁的就是割据型的藩镇,那么割据型的藩镇有多少呢?只有河朔三镇和淮西镇。 天下藩镇四十八,除此之外,中原的防御型藩镇防的就是河朔,御边型在边疆,财源型在江南。 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镇。从此天下割据的藩镇只有河朔三镇,直至黄巢之乱。 李愬雪夜袭蔡州 但从另一方面看,大明在国都被李自成攻破后速亡,而大唐国都被攻破之后依然能够重新崛起靠的也是藩镇。 严格来说,大唐并非真正的中央集权,即使国都沦陷,地方藩镇依然能够“救驾”。而从明朝开始,我国进入真正的专制社会,天下安危完全系于中央,中央被灭,地方的反应太慢,无力回天。 大唐的转折——安史之乱,就是强大的藩镇做大而反噬中央,而大唐得以续命的根本也在于中央中枢被毁后,其他藩镇能迅速响应从而使大唐重生。 3、江南财赋重地未遭战乱——张巡死守睢阳 经过南北朝至唐朝的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始逐渐赶上北方。 安史之乱,乱的是中原,而南方得以幸免,幸免的原因是张巡死守睢阳。 公元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保障了大唐东南的安全,从这一点看是张巡保证了大唐延续的经济基础。 公元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从祀历代帝王庙。 4、大唐灭亡从黄巢起义开始 公元884年,黄巢起义之后,平定黄巢起义的藩镇纷纷坐大,当江南也同遭蹂躏之时,大唐再无力掌控藩镇。 群雄割据 公元891年,王建割据四川。 公元892年,杨行密割据淮南。 公元893年,王潮割据福建,钱缪割据浙江。 公元896年,马殷割据湖南。 公元905年,刘隐割据广东。 与此同时的北方,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征战中原,最终朱温制造白马之变,几乎杀光大唐宗室和朝臣,大唐灭亡。 |
|